《纺车图》是北宋画家
王居正所创作的一幅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纺车图是绢布手卷,纵21.6 厘米, 横69.2厘米,设色画,内容是农村中妇女纺线的情景。该画面的中心放着一架纺车,其傍置一竹筐,位中年妇女坐小椅上,左手抱着婴儿哺乳,右手轮转车机,前面站着一位老年妇女两手牵机。村妇身后有一儿童,席地而坐,手中拿着杆,牵着一只蟾蜍,活泼可爱。中间闻一小犬,画右有两棵老柳树,布景简洁,但却显出农村前条气象。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为此图题跋:“图虽尺许,而气韵雄壮,命意高古,精采飞动,真可谓神品者矣。”
明代画家吴宽亦于其上题诗并跋语:“可爱河东王氏子,丹青施誉动祥符。不传罗绮游春态,只画茅檐纺车图。”
创作背景
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1016年),北宋为了修筑宫殿、寺庙,招来一些从事建筑彩绘和壁画的民间画匠。由于王居正出身劳动人民,深谙民间疾苦,对下层贫苦农民有深厚的感情,所以画面反映的题材意义和人物形象,与宫廷画家及士大夫笔底的“农家乐”形象大异其趣。《纺车图》正是王居正看到妇女纺线情景所创作的一幅农家图。
艺术鉴赏
构图
该图表现农村妇女的户外劳动。全幅主题突出,构图巧妙。近景描绘的人物被两条飘浮不定的线条分为两组,线的一端是边摇纺车边哺乳的中年妇女、围其左右戏青蛙的童子和狂吠的黑犬;另一端是弯腰伛背、双手拉着线团的老媪。人物彼此间聚散自然,神韵相通。图中纺车、竹筐、杌凳用界画形式表现,刻画精工写实。人物的衣纹用转折劲利的“战笔描”表现,中锋行笔,线条细劲圆润,随着人物形体的变化而顿折曲转,从而准确地塑造出人物的形态和衣料的柔软质地。
形象
图中的女性形象与晋代顾恺之、唐代周昉笔下的仕女相比,没有娇美的相貌、诱人的身材、华丽的服饰及尊贵的地位,她们仅是生活中最为普通的农村妇女。衣裤迭经补缀的老妇面容憔悴,动作迟缓,艰辛的生活令其相貌充满沧桑感。作者以写实的艺术手法不加美化地表现她们,意在赞扬她们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及朴实无华的个性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她们贫苦生活的同情。
后世影响
从绘画史的角度来看,《纺车图》并非在技法或风格创新上有重大突破或建树,其难得可贵价值在于它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真实的劳动场面,为人们了解研究当时的社会和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历史传承
元代延祐四年(1317年),
赵孟頫在燕京以五十金购得。
明代初为袁廷玉(柳庄)获取,明代中期杨维新从袁氏家购得。万历年间(1573-1619年)它被周敏所收藏。
清代初为仁和龚翔麟(蘅圃)收藏,乾隆朝时归江西陈玉方(希祖),嘉庆朝素村用旧拓唐楷碑向陈玉方换取此画,光绪年间(1875-1908年)归陆心源所得,清末归武进盛所有。
20世纪50年代,国家从香港将其购回,旋即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重要展览
在2014年4月30日至6月29日期间,北京故宫院开展“故宫藏历代书画展”,其中《纺车图》在北京故宫武英殿书画馆开展。
作者简介
王居正(生卒年不详),乳名憨哥,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北宋画家王拙之子。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被招募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参与皇家宫殿的营造工程。其作画注重写实,落笔前反复观察,认真思考,力求于创作中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