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胸织布鸟
织布鸟科织布鸟属动物
纹胸织布鸟(学名:Ploceus manyar):体长140-150毫米,体重16-22克。是一种中等体型、头顶金色的织布鸟。繁殖期雄鸟顶冠金黄色,头余部、颏及喉黑;下体白,胸具黑色纵纹;上体黑褐色,羽缘茶黄色。非繁殖期雄鸟及雌鸟头褐色,顶冠具黑色细纹,眉纹皮黄色,颈上有近白色的块斑。云南亚种色较深且上体棕色较重。虹膜褐色,嘴黑灰至褐色,脚浅褐色。
形态特征
纹胸织布鸟雄鸟夏羽额、头顶金黄色,眼先、脸、颊、耳覆羽、头侧和颈侧暗黑褐色;背、肩等上体羽毛暗黑褐色,羽缘棕色或茶黄色,形成明显的暗黑褐色纵纹,两翅和尾黑褐色具窄的皮黄色或黄棕色羽缘。颏、喉暗黑褐色或灰黑色,其余下体茶黄色或淡皮黄色,上胸具粗著的黑色纵纹,到下胸和两胁黑色纵纹逐渐减少和变细,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纯色无斑纹。雄鸟冬羽额和头顶和上体茶黄色或棕褐色、具黑褐色纵纹,眉纹淡乳皮黄色,颧纹淡乳黄色,耳覆羽后有一乳黄色星月形斑或斑块。颏、喉等下体白色或茶黄白色、具黑色纵纹。
雌鸟和雄鸟冬羽相似。
虹膜褐色,嘴雄鸟夏季黑色,冬季淡褐色。雌鸟亦为淡褐色,脚本肉褐色或黄褐色。
体长140-150毫米,体重16-22克,嘴峰16-18毫米,翅66-72毫米,尾41-44毫米,跗跖21-22毫米。
栖息环境
纹胸织布鸟的生境和习性与黑胸织布鸟很相似,主要栖息于平原、旷野、河谷、水渠、芦苇沼泽和水稻田等开阔的湿润地区。
生活习性
留鸟,作季节性游荡。常成小群活动,秋冬季亦成大群。多在芦苇和草丛中,频繁的跳来跳去或飞上飞下,也能攀缘在垂直的芦苇茎上觅食。主要以草子、谷物和其他植物种子为食,繁殖期间也吃部分昆虫和小型软体动物,特别是雌鸟,主要以昆虫为食。不停地吱吱叫和哨音叫声。
分布范围
原产地: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
引入: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水边芦苇上或高的水草上或在岸边和陆地的高草丛中。常成几只或十几只的小群落营巢。也有数十只甚至上百只在一起营巢的,偶尔也在树木上营巢。巢呈囊袋状,由撕裂的芦苇叶或草叶编织而成。营巢由雄鸟承担,巢多悬吊在被雄鸟捆在一起的几株芦苇或灯心草上。和黄胸织布鸟不同,巢不是从悬垂下来的柄上开始营造,而是从弯折的芦苇或灯心草等支持物上直接编织巢室,当雄鸟编织到一半、巢呈倒置的杯状时,即有雌鸟飞来参观,雄鸟立刻开始求偶,如果成功,雄鸟则很快封闭和完成巢室。在雌鸟开始产卵的同时,雄鸟仍在编辑一个短的、向下垂直的出入口管道。每窝产卵2-3枚,通常2枚。卵淡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18.4-22.8毫米×13.7-15.9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也部分参与。孵化期14-15天,雏鸟晚成性,雌鸟育雏。经过17-18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参考资料
Ploceus manyar.Oriental BIRD IMAGES.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3 15:5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