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拼音:zò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古字形从糸为形,從(从)为声。“纵”本义指松缓、放开,引申指放走,还引申为不加约束,放任。由放开又引申为向前或向上猛然跃起。“纵”还表示让步、假设,即纵使、即使。
文字源流
形声字。“纵”的繁体写作“縱”,左部的“
糸”是它的形旁,表示与丝绳有关;右部的“從”即“从”的繁体字,作声旁指示读音。從”简化为“从”,“縱”据此简化为“纵”。
《说文·糸部》曰:“纵,缓也。一曰舍也。”从里收为紧,往外放为纵。《说文·臤部》曰:“紧,缠丝急也。”即缠紧。此曰“纵,缓也”,即外放、松的意思,放的结果造成松弛的状态,所以“纵”与“紧”样,有动词、形容词二义。曹植《名都篇》:“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纵”作动词,指松开拉紧的弓弦。《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纵”作形容词,指纵缓不收,松弛。“一曰舍也”,舍读shě,即放开的意思,把原本收缚的东西放开,此为引申义。如纵虎归山、欲擒故纵。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曾七擒七纵,即七次擒住孟获,又七次放走他。
“纵”与“收”是反义词,其引申过程也是一致的。拘捕为“收”。如收押、收监;释外为“纵”,如《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刘备不可纵。”往里、往回为“收”,如收复、收兵;往外、往前、往上为“纵”,如《汉书·李广传附李陵》:“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论衡·道虚》:“若士者举臂而纵身,遂入云中。”此与“耸”音义通,如耸肩。聚为“收”,如收集、收藏;散为“纵”,如《韩非子·八奸》:“纵禁财,发坟仓。”约束、控制为“收”,如收敛、收心;放肆、恣意为“纵”,如《尚书·太甲中》:“欲败度,纵败礼。”
“纵”又有不拘于某一方面、广泛的意思,如纵论天下大事、纵览群书,《礼记·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古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三】【糸部】足用切(zòng)
緩也。一曰舍也。从糸從聲。
说文解字注
“緩也,一曰捨也”注:各本作“舍也”,由俗以舍、捨通用也,今正。捨者,釋也。
“从糸,從聲”注:足用切,九部。後人以爲從衡字者,非也。
广韵
即容切,平鍾精 ‖ 从聲東部
縱,縱横也。即容切。又子用切。九。
子用切,去用精 ‖ 从聲東部
縱,放縱。《説文》:“緩也。一曰舎也。”子用切。又子容切。二。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 縱;部外笔画:11
古文:𥾞
(zòng)《廣韻》子用切。《集韻》《韻會》《正韻》足用切,並蹤去聲。《説文》:緩也。一曰舍也。《博雅》:置也。《玉篇》:恣也,放也。《書·太甲》:縱敗禮。《詩·大雅》:無縱詭隨。
又《詩·鄭風》:抑縱送忌。註:發矢曰縱。
又《禮·仲尼燕居》:縱言至于禮。註:縱言,汎說事。
又《左傳·襄二十六年》:敢有二心乎。縱有,共其內,莫共其外。
又《爾雅·釋詁》:縱,亂也。
又省作從。《論語》:從之純如也。《前漢·王吉傳》:放從自若。
(zǒng)又《集韻》《韻會》祖動切。《正韻》作孔切,並音總。《禮·檀弓》:喪事欲其縱縱爾。註:讀如總領之總。急遽趨事貌。
(zǒng)又《集韻》足勇切,音䙕。慫或作縱。《前漢·衡山王傳》:日夜縱臾。註:師古曰:縱臾,謂獎勸也。
(zōng)又《廣韻》即容切。《集韻》《韻會》《正韻》將容切,並音蹤。《廣韻》:縱横也。《韻會》:或作從。《詩·齊風》:衡從其畝。《類篇》:東西曰衡,南北曰從。賈誼《過秦論》:合從締交。註:從,與縱同。
又與蹤通。《前漢·蕭何傳》:發縱指示獸處者,人也。註:師古曰:讀者乃爲蹤蹟之蹤,非也。○按《隸釋·袁良碑》:往者王尊發縱于平陽。《楊著碑》追縱,《魯參魯峻碑》比縱豹産,皆以縱爲蹤,師古之説非是。
(cóng)又《集韻》徂聰切,音叢。髻高大貌。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从”,左“人”末笔捺改点。
【写法】“纟”窄“从”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从”略低。“纟”,第一㇜(撇折)的横段写在横中线上侧。“从”,首笔撇从竖中线起笔,撇尖伸向“纟”下;第二笔点从田字格中心下侧起笔;第三笔微长于第一撇,与它平行;末笔捺从撇与横中线相交点起笔。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