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拉辛哈·拉奥,即帕穆拉帕提·文卡塔·纳拉辛哈·拉奥(Pamulaparthi Venkata Narasimha Rao,1921年6月28日 – 2004年12月23日),
印度总理(1991~1996)。 拉奥属
婆罗门种姓。曾就读于海得拉巴
奥斯马尼亚大学、
孟买大学及那加浦尔大学,获理学士和法学士学位。拉奥通晓英、法、西班牙和
梵文等17种语言,擅长写作,曾用印地文、马拉提文写过许多小说,并把许多书译成泰卢固文和印地文。
生平简介
纳拉辛哈·拉奥,即帕穆拉帕提·文卡塔·纳拉辛哈·拉奥(Pamulaparthi Venkata Narasimha Rao)(1921年6月28日 – 2004年12月23日),
印度国大党领袖,1991年6月至1996年任
印度总理。拉奥曾在安得拉巴邦
奥斯马尼亚大学及在孟买和那格浦尔的大学学习,获理学士和法学士学位。他以国大党积极分子之身份进入政界,为争取
印度从
英国的统治下获得独立而奋斗。1957~1977年任安得拉邦议会议员,1969年支持甘地夫人从国大党组织中分裂出来。1962~1973年在安得拉邦政府中担任不同的部长职务,包括从1971年起担任首席部长(或邦长)职务。在担任后一职务期间,他执行革命的土地改革政策,并保证下层阶级能够参与政治。从1972年起,他代表安得拉邦地区当选为人民院(
印度国会)议员,在甘地夫人及其子拉吉夫‧甘地的政府中担任不同部长职务,特别是外交部长(1980~1984,1988~1989)。除政治活动外,拉奥还是一位公认的杰出学者,他曾任安得拉邦泰卢固语学会主席(1968~1974),精通6种语言,翻译印地语的诗和歌词,并用印地语、马拉塔语和泰卢固语撰写小说。
在拉吉夫‧甘地於1991年5月遇刺身亡后,国大党选择拉奥为其领袖。6月普选后,他成为印度第9任总理。拉奥几乎立刻开始致力于重建印度的经济,他把他把
尼赫鲁和
甘地家族留下的准社会主义结构转换为自由市场体系。他的计划包括精简政府的规章和手续、舍弃补助和固定价格、国营企业
民营化。1996年5月国大党在国会选举中大败,拉奥卸下总理职位。他面临诈欺和贪污的刑事指控,同年9月辞去党魁之职。
老牌政治家
1921年6月28日,拉奥出生在
印度安得拉邦的卡林纳加尔县。拉奥出生时,
印度还处在
英国的
殖民统治之下,印度人争取
民族独立的斗争运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拉奥,对政治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他在17岁那年就参加了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在实践中,拉奥的政治素养迅速提高。不久以后,他加入了
印度国民大会党。国大党是当时印度政坛最活跃的一股政治力量,也是民族独立运动的先驱。拉奥加入了国大党以后,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华,并逐渐受到了重用。1947年,印度独立。这个时候,拉奥已经是国大党安得拉邦的党委会书记了。他在这个位置上工作了10年,政绩斐然。10年后拉奥进入了
安得拉邦的议会,先后出任了法律和新闻部长、法律和基金部长、卫生和医疗部长及教育部长。在联邦议会,拉奥工作了20多年,他兢兢业业,推行了若干新措施,如土地改革和“寄宿学校”制,得到了普遍好评。1974年,拉奥被任命为国大党总书记,进入了国大党高层。3年后,拉奥当选为人民院议员,开始了12年的议员生涯。
1980年,
英迪拉·甘地复任
印度总理,她对拉奥信任有加,先后任命他为外交部长和内政部长。1984年英迪拉遇刺,她的儿子
拉吉夫·甘地成为新任印度总理。拉吉夫跟英迪拉一样,十分信任拉奥,一上台就让拉奥担任了国防部长。不久以后,拉吉夫成立了人力资源开发部,又让拉奥担任部长。1987年,拉吉夫成立了一个权力很大的部长级委员会,又任命拉奥为委员会首领。
1988年,拉奥第二次出任外交部长。可以说,那时的拉奥算得上是印度政治权力金字塔第二层的人物。不过,虽然他很受最高掌权者的宠信,但毕竟不是印度第一人。20世纪80年代末,美苏冷战步入尾声,世界格局出现了较大变动。各国开始把经济发展,而不是意识形态斗争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印度也是一样。在国大党当政几十年里,其实实行的都是计划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到1989年,经济的不景气引发了连锁反应,印度社会动荡,国大党威信大减。1989年,人民院的反对党要求拉吉夫辞职,不得已,印度第九届大选提前举行。按规定,总理由国会人民院多数党领袖担任。只要国大党在人民院的席位最多,无论是否过半数,总理都非拉吉夫莫属。拉吉夫非常自信,他夸下海口,如果国大党在人民院的席位不到半数,他就放弃总理职位。言下之意,国大党的席位必定能过半数。不料,选举结果公布,国大党的席位没有过半,拉吉夫不得已黯然离职。新的政党成立了联合政府执掌印度大权。然而,印度的局势不但没有稳定下来,反而变得更加混乱。
1989年12月2日,维·普·辛格就任总理,不到一年,他就被迫辞职了。他的继任者
钱德拉·谢卡尔的表现更加差劲,在总理的位子上坐了不到四个月,就在一片反对声中下台。为了稳定局势,1991年3月3日,印度总统
拉马斯瓦米·文卡塔拉曼宣布解散人民院,重新举行大选。所有的政党都行动起来,他们积极开展准备工作,争取在议会获得更多的席位。在上一次选举中失利的国大党更是不甘落后,他们开展了无比细致的准备工作,决心要一雪前耻。
正所谓世事难料。1991年5月21日,国大党主席、大选的领导核心拉吉夫·甘地遇刺身亡,国大党陷入了危机。拉吉夫之死让国大党形成了巨大的权力真空。谁来接替拉吉夫完成接下来的大选?一时间国大党内一片混乱。印度大选很快就要开始了,在别的政党都在为竞选造势时,国大党还搞不清楚竞选的大方向。很多人都断言,国大党必败无疑,它很难保住其在议会中的席位。国大党急得焦头烂额,连忙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国大党主席的继任者。13年来,国大党主席一职都是由尼赫鲁·甘地家族的人担任。一开始,国大党高层根据惯例,邀请拉吉夫·甘地的遗孀
索尼娅·甘地担任主席,但正沉浸在丧夫之痛中的索尼娅,根本无心过问政治,婉拒了国大党。无奈之下,国大党只好另觅人选。在一番激烈的党内竞争之后,纳拉辛哈·拉奥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任国大党主席。然而,党主席的位子并不好坐。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大选在即,而国大党却后方不稳。虽然拉奥已经就任党主席,但是对这个位子不死心的反对者比比皆是。怎样才能统一党内各派系的力量,集中全力应对大选呢?拉奥一筹莫展。拉奥觉得,这次大选是国大党重整旗鼓的好机会。
因为他们在野两年,印度的政局就动荡了两年。两年里,社会不稳,物价上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众苦不堪言。这与国大党执政时的稳定有序形成了鲜明对比。只要国大党打出“恢复稳定”的竞选旗帜,必然能得到很多选民的支持。这样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拉奥不想白白错过。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大选的形势也不是对国大党完全有利。一些对手的实力也颇为不俗,比如印度第二大党
印度人民党,他们的支持者主要是北方的高种姓印度教徒和城市中产阶级,选民数量众多,实力可观。另一个对手全国阵线本来力量稍弱,但与左翼政党结成联盟以后,拥有了大批的选民。全国阵线是前总理辛格所在的政党,他们惯走低层路线,强调为低种姓和落后阶层谋福利,因此在低层民众中颇具影响力。
经过两年的动荡,印度政坛几大政党的实力和选民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再也没有哪一个党派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几个政党各自为战,没有出现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因此,不到最后一刻,没有人能猜到大选的结果如何。这样扑朔迷离的形势在印度历史上极为少见,就连那些经验最丰富的政治家也判断不出结果。不久以后,大选结果揭晓。在人民院511个席位中,国大党获得251席,印度人民党获得119席,全国阵线67席,左翼政党48席。没有一个党派获得超过半数的席位,为了避免重新选举,尽快稳定局势,文卡塔拉曼总统决定邀请席位最多的政党领袖出面
组阁。拉奥是国大党议会党团的领袖,自然成为新任印度总理。1991年6月21日,拉奥正式走马上任。
困境中的建树
拉奥出任总理后,便是
印度拥有最大权势的人了。然而,权势往往意味着责任,坐在总理的位子上,拉奥就必须为印度和印度人民操心。客观地讲,拉奥的处境很艰难,当时的印度,无论是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是困难重重,危机四伏。在政治领域,拉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议会内派系林立,竞争激烈。由于国大党没有占据绝对优势,所以拉奥无法从国大党获得强有力的支持,他必须依靠其他政党组织联合政府。一旦所有反对党联合起来,拉奥的地位堪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拉奥树立了一种执政思想,那就是要尽量周旋于各党派之间,寻找各方面利益的契合点,摸索各方势力的底线,进而引导大家达成一致,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个思想说来容易,真正落实却很难。不过拉奥做得很好,他上任后处理的第一件事,便贯彻了这一思想。这件事便是组织内阁。对拉奥来说,选择哪些人进入
内阁,怎样安排职务,是关系全局的事。内阁成功,拉奥的政府便稳定;内阁失败;拉奥的政府便无法长久,因此必须慎重对待。拉奥明白,内阁是各方面利益的交汇之处,人员的安排代表着利益的分配。只有让各方势力满意,内阁才能够正常运转。秉承着这种思路,拉奥成立了自己的内阁。人们发现,这个内阁囊括了各个派系的代表,从印度教徒到穆斯林,从地方实权派到中央元老派,从地区代表到种姓代表。内阁中,各种势力都有自己的代言人,也都有自己满意的席位,从总体上看,各种势力的席位也是均衡的。拉奥自己说:“内阁的组成体现了广泛的代表性,是稳妥、均衡的。”这是个好的开始,拉奥组织的内阁不仅减少了各派别之间的摩擦,也加强了自己的力量。不过,在派系纷争之外,拉奥政府还面临着别的难题,如
民族、
宗教、
种姓等。在印度,这些问题曾经引发过一些恶性事件,甚至影响了局部地区的稳定。在拉奥执政期间,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并且如同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一般,威胁着安定的局面。有时,这些问题还有可能引发党派之间的冲突。因为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在宗教问题上存在分歧,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骚乱。除了国家政务问题,拉奥还要妥善处理国大党内部的纷争。拉吉夫?甘地去世后,尼赫鲁·甘地家族掌控国大党的时代告一段落。旧势力没落,新势力兴起,这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必然少不了争权夺利。怎样保持国大党的团结,是拉奥面临的又一难题。另外,印度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拉奥上台时,印度的外债高达720亿美元,不少债务已经到期,外汇储备却少得可怜,只够负担两个星期的进口贸易。无疑,如此困难的形势,对拉奥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但是拉奥却从容不迫,把考验变成了展示个人才华的好机会。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扭转了印度的局面。
政治方面,他号召已经退出国大党的前党员,重返国大党,以此来增加国大党在议会的席位。同时,他积极开展国大党与其他党派的合作,共同应对艰难局势。拉奥还提出了一些能够迅速稳定形势的举措,如成立特别法庭,加强对不法分子的制裁;组织快速行动部队,应对武装暴乱等。经过种种行动,印度的政局稳定下来。在经济方面,拉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利率,控制通货膨胀;放宽对外贸易交流的限制;将银行等国家经营机构私有化;提高公司税,增加国库收入;削减军费等。拉奥很清楚,印度的经济困难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不可能轻易扭转,只能开些“猛药”,尽量减轻病痛。事实证明,这些“猛药”都是很有效的,拉奥改革为后来印度经济的腾飞打下了一个好底子。在外交政策上,拉奥延续了尼赫鲁·
甘地家族的做法,非常重视
不结盟运动。拉奥在任期间,印度与周边国家建立了睦邻友好、合作互利的国际关系。拉奥的政策加强了南亚地区的区域合作,促进了和平、发展以及南亚地区的繁荣、稳定。拉奥倡导用谈判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纠纷,提出了解决国际冲突的新思路。拉奥非常注重发展与中国的关系。
1991年12月,拉奥
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访问印度。李鹏前往印度前,拉奥专门发表声明,强调了两个国家的友谊,提出两国应该增进交流与合作,加强高层领导人互访,将友好的关系推向更高的层次。如此这般,拉奥做过很多有利于印度的事。他受命于危难之间,却力挽狂澜,成功地治愈了困扰印度多年的顽疾,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领导人。人们钦佩拉奥的才华和天分,而拉奥却说:“不要妄图依靠什么天分,一切都是努力学习得来的。”拉奥一语道破了成功的秘诀。他出身农家,但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他曾经在海得拉巴奥斯马尼亚大学、孟买大学和那加浦尔大学三所学校就读,获得过理学和法学双学士学位。拉奥还是一个文学家。他曾经用印第安文、马拉提文、泰卢固文写小说,还把马拉提文的作品翻译成印第安文和泰卢固文。
拉奥兴趣广泛,对多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涉猎,尤其是对印度哲学很有研究,他精通多门语言,曾经到英、美、德、意大利、瑞士、埃及等国家讲学。他举止文雅,风度翩翩,知识广博,谈吐不凡,很有学者风范。最让人想不到的是,拉奥还是个计算机领域的专家。他对计算机有着浓厚兴趣,每次出国访问,总要到当地的计算机市场去看看,了解一下当地最新的发展资讯。这番工夫没有白做,一讲起计算机的问题,拉奥总能说得头头是道。
有一次,拉奥受艾哈迈德讷加尔学院的邀请,参加计算机课程的开学典礼,一高兴便讲起了自己对计算机领域一些问题的看法。他的知识翔实准确,观点新颖独到,令在场的专业人士大吃一惊。拉奥还获得过列宁格勒勋章和阿根廷最高国民奖圣·马丁勋章,得到过斯里兰卡特斯瓦拉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可以说,拉奥是个多才多艺的人物,如果他没有从政,也许会是一个出色的艺术家。不过,从政是拉奥的最佳选择,因为他在这方面的才华远胜于其他。与拉奥打过交道的人都很清楚,拉奥生来就是做政治家的料,他很少站在与别人敌对的立场上,总能妥善地保护自己。在党内,他不加入任何派系,在党外,他有办法得到反对党的认可与尊重。他最擅长协调,能让所有人都接受他。这种为人处世的姿态帮助拉奥在政坛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在政界干了几十年,几乎从来没有遇到过大的危险,被称作是“政坛常青树”。不过,是人总会犯错误。对一个政治家来说,一次错误就足以致命。
受贿之罪
2000年9月29日,印度特别法庭开庭审理拉奥贿赂案,曾经执掌印度大权的前任总理成为受审的犯人。导致拉奥被审的案件发生在1993年。当时,拉奥的国大党与其他政党在某个问题上存在分歧,反对党认为拉奥在经济政策、教族利益及个人经济问题上犯了错误,提出了不信任案。这对拉奥来说很危险,只要不信任案被通过,那么他必须离开总理的宝座。而当时国大党在议会的席位不足半数,很有可能无法阻止不信任案的通过。为了渡过难关,国大党游说了一些地方性小党,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最后,国大党以265票反对251票赞成的微弱优势否决了
不信任案,拉奥再次渡过了难关。1996年5月,拉奥从总理的位子上退了下来,他离职不到一个月,印度中央调查局就提出了指控,罪名是贿赂。
中央调查局宣称,在1993年的不信任案投票时,某个地区性小党的四名议员收受了国大党的贿赂。事实上,中央调查局早就开始调查此事了,不过一直没有取得足够的证据。后来四名受贿人之一的赛伦德拉·马赫托主动出面作证,案件才有了突破性进展。马赫托承认接受了贿赂,收取了500万
卢比。中央调查局顺藤摸瓜,在旁遮普国家银行找到了其他三人收受的赃款。开庭当天,法庭人山人海,媒体十分关注案件的进程。法官当庭宣布,拉奥的行为触犯了《反腐败法》,构成了贿赂和非法同谋罪。同时被定罪的还有拉奥的手下布塔·辛格,其他被同时起诉的官员由于证据不足,无法定罪。10月11日,法庭公布了判决,拉奥被判处三年监禁,并处20万卢比的罚金,折合约4000多美元。法庭同时还宣布,拉奥可以保释,保释金为20万卢比。拉奥不服判决,以证据不足为由,向德里高等法院提起上诉。
2002年3月15日,高等法院宣布,撤销特别法庭的初审判决。拉奥终于免除了牢狱之灾,但是,他的心情却不怎么样。堂堂的前任总理走上法庭受审,并在初审中被判有罪,这在印度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拉奥觉得自己简直倒霉透顶,半年之内,先后被迫放弃总理、国大党主席和国大党议会党团领袖的职位,最后竟然成了犯罪嫌疑人,实在是荒谬。事实上,拉奥沦为被告,不是毫无征兆的。他在任期间,多次卷入腐败丑闻,只不过由于大权在握,才免于被审查的命运。他失去权势后,警察自然会找上门来。说到底,从天堂掉到地狱,是因为没有了权力。让拉奥的命运发生如此剧烈转变的,还得从“哈瓦拉”案件说起。1991年,印度中央调查局在调查一起恐怖案件时,注意到了一个叫简恩的人。警方在搜查简恩的住宅时发现了一本日记,日记的内容令人震惊。这本日记上清楚地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某跨国集团向印度高级官员行贿的过程,过程记载得非常详细,不单涉及官员的姓名、职务、行贿地点,还涉及具体的贿赂金额。警方粗粗一算,就发现行贿金额高达亿卢比,涉案官员超过百人!办案警察惊呆了,这是一起罕见的受贿大案!中央调查局迅速展开了调查。结果表明,这是一个跨国偷汇集团,集团成员在国外获取外汇后进入印度,在一个名叫“哈瓦拉”的地下交易市场销赃,将外汇换成印度卢比。然后,他们用巨额赃款贿赂官员,打通关系,以期获取经济合同,然后赚取利润。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偷汇集团用巨额资金行贿,从官员那里获取的并不是什么非法暴利,而是正常的经济合同。这是为何呢?原来,由于印度政府对经济采取的是比较严格的控制和干预政策,商人要想获得交易额较大的商业合同,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的许可,这种经济制度成为腐败问题的一大根源。某些政府经济决策部门,如资产评估、征收税收、发放证件、分配物资、批准公司、批准工作、接受供应等部门,行贿受贿现象非常普遍。在一些特殊的行业和外贸领域,腐败问题更加突出。政府的公共权力逐渐演变成官员谋私的权柄。印度中央反贪污委员会的报告里指出:“人人感到如不行贿则寸步难行。”天长日久,社会各行各业也不得不接受了行贿这种“常规性”的工作方式。由此可以想象印度腐败的严重程度。在印度,腐败问题已经存在了上千年,古代史诗巨著《
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中,就有不少关于腐败的故事。从史诗巨著成书的年代,到20世纪末,印度一直为腐败问题所困扰。
引火烧身
“哈瓦拉”案件被国外媒体称作是“印度百年最大腐败丑闻”,这一点也不为过。此案涉及了大量高级官员,职位之高,数量之多,案件之漫长波折,涉案金额之巨,都令人瞠目结舌。
最初,“哈瓦拉”案件的调查工作进展得很顺利,因为简恩日记上清楚地记录了行贿受贿的全过程。虽然简恩矢口否认这本日记的真实性,但是简恩的口供对案情进展并无多大影响。但是慢慢地,办案人员清楚地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尤其是来自上层的阻力。案件的进展开始变得缓慢,甚至几乎停滞下来。1992年,“哈瓦拉”案件终于开庭审理了。中央调查局起诉了“哈瓦拉”案件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夏莱马,最终法庭判定他犯有受贿、渎职和财产不明罪。就在人们期待着更多的官员被审判时,案件又陷入了僵局。很长一段时间,案件没有任何进展,反而有一批中央调查局、国家税务、海关及审计方面的官员被解职,甚至一些倾向彻查案件的法官也被迫辞职。“哈瓦拉”案件又进入冰封期。1995年,印度人民党主席拉尔克里希纳·阿德瓦尼、国大党分离派领导人阿尔宗·辛格和前副总理拉尔·德维及三名内阁部长走上了被告席,还有一些政要被迫辞职。经过审理,特别法庭作出宣判,在长达七十页的判决书最后,宣布证据不足,指控不成立。在舆论的一片哗然声中,“哈瓦拉”案宣告终结。“哈瓦拉”案一波三折,调查工作困难重重,可以肯定在背后千方百计阻挠案件进展的势力非常强大。到底是什么人阻挠了案件的调查,又是在什么人的授意下,案件突然有了结果呢?印度人怀疑地盯着每一位政要,渴望找出问题的答案。慢慢地,公众的视线集中到了印度总理拉奥身上。拉奥自上台以来,在金钱方面的名声一直不好。对于国大党的领导人和内阁部长们的腐败问题,拉奥政府从来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真正追究。这样的态度让人们忍不住怀疑,“哈瓦拉”案的一波三折是否与拉奥有关系呢?这个问题无人能够解答,但是很快,人们肯定了另一点,那就是“哈瓦拉”案在拖延了四年之后,突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必然与拉奥有关。可是拉奥为什么一反常态,开始对腐败现象采取强硬措施呢?原来,这种态度的转变与竞选有关。1996年是印度大选年,各种政治势力从1995年下半年就开始为选举做准备。上一届选举中,国大党未能取得议会的半数席位,五年来虽然是议会中势力最大的党派,但日子并不轻松,经常需要面对其他党派的联合攻击。因此,国大党非常重视这次选举。他们制定了两个目标:保住总理宝座,扩大国大党在议会的席位。这两个目标有些艰难,几年来,国大党的实力一直在减弱,而他们的对手印度人民党的力量却在增加。怎样才能赢得大选,让国大党上下极为头疼。这时,拉奥想出了一个办法——顺应民意,彻查“哈瓦拉”案。此举有两大好处,一是能够趁机表明国大党反腐败的态度和决心,赢得选民的支持;二是借机将别的党派的重要人物搞垮,减少竞争对手。后一条很容易成功,因为没有谁是真正干净的,有心无心,都定能抓住对手的小辫子,一举将其击倒。拉奥开始行动起来,并成功地将印度人民党主席拉尔克里希纳?阿德瓦尼等人送上了法庭。但是,他们的第一个目的却没有实现。此前拉奥表现得太糟糕了,他突然改变对待腐败问题的态度,只能招致别人的怀疑。国大党已经失去了民心,不是靠这样的小把戏就能挽回的。1996年5月,大选结果公布,国大党不仅没有取得过半数的绝对优势,还失去了人民院(议会下院)第一大党的位置。相反,被拉奥精心算计的印度人民党,不但没有受损,反而超越国大党,占据了人民院最多的席位。专家分析,国大党竞选失利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就自身的实力而言,国大党确实衰弱了,几年来,内斗不休,组织涣散,如何比得上正处在上升阶段的印度人民党?这一点上,拉奥并不是一个成功的领导人,国大党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增加党内的凝聚力,但拉奥没有做到。另一方面,拉奥与国大党的政策让选民很不满。拉奥改革并没有给下层民众带来实惠,因此失去广大基层选民的选票几乎是必然。同时,在所有选民都极度关注的腐败问题上,拉奥的表现也不能令人满意。他多次纵容国大党成员的腐败行为,让选民失望透顶。拉奥在大选前夕彻查“哈瓦拉”案也不是完全有利,虽然打击了对手,但案件最终牵扯到了拉奥内阁部长的头上,那简直就是引火烧身,得不偿失。事实证明,拉奥确实是偷鸡不成蚀把米。1996年1月18日,就在十多名中央高官被起诉后的第三天,拉奥被指控与“哈瓦拉”案件有关。这是印度人民党的反击,他们宣称,拉奥曾经收受了3500万卢比的贿赂,关于此事简恩曾在1995年3月供认不讳。接下来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印度人民党出招的第二天,国大党发言人发表声明对此事予以否认;第三天,反对党发表声明要求拉奥辞职,因拉奥牵扯到了案件之中,他只有辞职才能保证中央调查局展开公正的调查。随后,最高法院发表声明,无论案件涉及的官员处于什么位置,官职有多大,都要一查到底,一旦取得证据,马上提起公诉。第六天,拉奥授权某位政府发言人发表声明,对
印度人民党的指责予以回应,否认自己曾经从简恩处收取贿赂,也没有示意他人代为收受。同一天,中央调查局发言人对外声称,1995年3月,简恩确实做出过拉奥受贿的口供,并且留有录音,但是,简恩的日记上并没有关于此事的记载,单独的口供是不能作为证据的,中央调查局只能根据日记这一书面证据提出指控。就这样,因为录音“未经证实”,拉奥逃过了一劫。虽然中央调查局没有提起公诉,但拉奥却也名誉扫地。随后,国大党大选失利,1996年5月,拉奥不得不辞去了总理的职务。9月,拉奥又辞去了国大党主席的职务。同年12月,拉奥辞去身上的最后一项任职——国大党议会党团的领袖。本想可以就此远离“哈瓦拉”案件的梦魇,但最终拉奥还是没有逃过被审判的命运。离开总理职位不久,他就被中央调查局就另一起行贿案起诉,前总理不得不走上被告席。虽然最终拉奥得以免除刑罚,但他的遭遇在印度政坛是很少见的。印度独立后,除了短暂的动荡期,当权人物大都能够执掌政权长达十几年,像拉奥这样结束他的政治生涯,实属罕见。2004年12月23日,拉奥因为心脏病离开了人世,国内外对他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评价。瑕不掩瑜,拉奥对印度的政治、经济的贡献值得肯定。他曾经的财政部长、时任印度总理
曼莫汉·辛格出席了拉奥的葬礼,印度全国降半旗为拉奥致哀,政府决定一周内不进行任何官方行动,以表示对拉奥的悼念。中国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美国总统
乔治·沃克·布什、巴基斯坦总统
穆沙拉夫等许多国家的政府领导人致电函表示哀悼。拉奥享年83岁,比起甘地家族两代遇刺的总理,拉奥的人生算是善终了,但是他的政治生命却是在遗憾中结束的,他纵横政坛几十年,经历无数挑战,一度权倾一时,下台后却被官司纠缠,这样的遭遇当属凄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