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灯
传统特色手工艺品
纱灯又称灯笼,传统特色手工艺品,即用薄纱糊成的灯笼。古时大都用竹制灯架,蜡烛照明;现多钢丝制作灯架,电灯泡照明。纱灯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大红灯笼高高挂,挂的是热烈和吉祥,但能画善诗的文人雅士觉得灯笼的制作简单,灯面单调,没有遐想和品味的余地。相传宋代著名画家米芾为官时,曾于绢纱上作画,创造了不是圆形而且能通过光线映射灯内花鸟人物神态的纱灯。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引证解释
指用纱罩笼住的灯。
韦应物 《寄璨师》诗:“林院生夜色,西廊上纱灯。” 唐 刘禹锡 《和牛相公雨后》:“晓看纨扇恩情薄,夜觉纱灯刻数长。” 宋 贺铸 《罗敷歌》词:“半掩兰堂,惟有纱灯伴绣牀。” 元 张可久 《清江引·秋思》曲:“孤眠夜寒魂梦怯,月暗纱灯灭。”
纱灯分类
著名纱灯产地
黄冈纱灯
于明代已盛之。特色是身段与活动和真人酷似,举手投足,有舞蹈感。穿戴饰物华丽,一折一皱皆极自然洒脱,栩栩如生。其中“三国演义“、”封神演义“、”香山还愿“、”十二刘秀下南洋“等著名纱灯作品在古镇流传至2020年。”
剔墨纱灯“
一般呈四方形或六方形,以紫檀、红木、槠树或红椿木等坚硬木材为架,灯架外缘上雕立体龙头凤身,中配卷草形花牙,下刻象鼻或虎角。绘画时,以绢纱覆在画框上先用勾线笔蘸墨勾出拟画图像轮廓,把轮廓以外空出部分尽量用淡墨涂抹,而后剔除焦墨,再将预留作画的空白处均匀涂上透明鱼胶。干后再在胶面上描画、着色、晕染、勾线,以工笔绘制。纱为丝织品,轻薄透明。灯中燃烛,闪映画面,人影婆娑,栩栩如生。有史料记载嘉兴本地过节风俗时写道:“历史上桐乡濮院迎灯,可与硖石灯会相媲美,其‘剔墨纱灯’造型美观,融绘画、雕刻于一炉。
参考资料
资料.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8 20:38
目录
概述
引证解释
纱灯分类
著名纱灯产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