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纯绿青霉
纯绿青霉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纯绿青霉
拉丁名称:Penicillium viridicatum
形态学:在CYA(察氏酵母提取物琼脂)培养基上,25℃培养7d,生长局限,菌落质地丝绒状,直径19mm,孔雀石绿色,表面具放射状皱纹,产浅黄色渗出液,有浅黄色可溶性色素产生,反面黄褐色。帚状枝三轮生,有些二轮生,副枝1-2个;梗基12-15×3-4μm,每轮3-4个;梗颈较短,8-12×2-3μm;瓶梗10-15×2-3μm;
分生孢子球形或近球形,直径2.5-3.5μm,壁光滑。
鉴定:GB/T 4789.16-2016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常见产毒霉菌的形态学鉴定中“纯绿青霉的鉴定”。
鲜绿青霉(P.viridicatum)原名纯绿青霉(P.viridicatum)
菌落在查氏琼脂上25℃培养12d,直径27mm~35mm;有少量放射状皱纹或几道同心环纹,偶有近于平坦者;质地绒状兼颗粒状;
分生孢子结构在菌落边缘或近边缘大量产生,分生孢子面黄绿色,近于林肯绿色、阿月浑子绿色、孔雀石绿色;菌丝体白色中部面往往呈现微黄白色或淡褐色;渗出液淡黄浅褐色或缺乏;反面黄色或黄红褐色;可溶性色素类似较淡的反面颜色或缺乏。
分生孢子梗发生于基质,孢梗茎150~300(~450)μm×35~4.5μm,壁显著的疣状粗糙;帚状枝三轮生,偶有双轮生或四轮生,彼此紧贴或较紧贴;副枝1~2个,14~25(~35)μm×3.2~4.0μm,壁显著疣状粗糙;梗基每轮2~5个,8.0~14(~16)μm×3.0~3.5μm,壁通常疣状粗糙,顶端通常膨大;瓶梗每轮5~8个,7.0~11μm×2.2~2.8μm,瓶状,梗颈短;分生孢子呈现球形或近球形,3.2~4.0(~4.5)μm,壁平滑,分生孢子链不规则或近于圆柱状。
鲜绿青霉的某些菌株可产生褚曲霉毒素和桔青霉素。
纯绿青霉菌的代谢产物
发现纯绿青毒菌(P.viridicatum)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包括棕曲霉毒素A、桔霉素、未鉴定的一些毒素以及纯绿青霉素(Viridicatin)、纯绿青霉醇(Viridicatol)、纯绿青霉酸(Viridicaticacid)、圆弧菌素(Cyclopenin)、圆弧菌醇(Cyclopenol)、霉酚酸(Mycophenolicacid)和brevianamideA。Carlfon等(1968-1970)的毒性试验已证明,从美国印第安那州的小谷物和玉米得到的分离物对小鼠、大鼠、豚鼠和猪有毒性。化学鉴定结果和在几种动物中引起的损害表明,上述纯绿青霉菌的代谢产物与印第安那((Indiana)纯绿青霉菌菌株的毒性无关,而鉴定出一些有色的代谢物,如黄麦格霉素(Xanthomegnin)、紫黄素(Viomelleiu)、红硫霉素(Rubrosulphin)和紫红紫素(Viopurpurin)等。
黄麦格霉素和紫黄素引起的小鼠肝脏损害
从纯绿青霉产毒菌株的稻米培养物中分离出代谢产物,分别加入未污染的食物内,黄麦格霉素的浓度为448mg/kg饲料,而紫黄素的浓度为456mg/kg饲料。两种饲料喂养两组动物(每组六只刚断奶的雄性瑞士小鼠),喂养10天,自由进食和水,期满后对所有小鼠进行尸体剖检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在10天喂养期中,有3只喂养黄麦格霉素食物的小鼠和两只喂养紫黄素的小鼠死亡,存活的小鼠体重增加减慢。两个试验组有同样的损害,包括黄疸(6/12小鼠),肾脏变绿色(4/12),肝脏见有针尖样浅棕褐至淡黄或淡绿色病灶(7/12),喂养这两种代谢物的小鼠,其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相同,除一个肝脏之外,其他肝脏的病理解剖的改变都集中在肝内胆管周围,包括坏死性胆管炎、胆管周围水肿和胆管周围炎,分散的灶性肝坏死为凝结型或液化型,胆管周围纤维变性和胆管上皮的肥大和增生,肝外胆管和胆囊也发生坏死和炎性损害。肾脏的变化为肾小管腔中有少量至中等量的色素管型等。
喂养纯绿青霉菌的这两种代谢物黄麦格霉素和紫黄素的小鼠所观察到的肝损害和以往报导喂养纯绿青霉培养物粗制品的小鼠相同。看来可能这些代谢物单独或以不同的组成与其它化学结构相似的物质一起可引起
霉菌毒素中毒。
赫色青霉系培养物和棕曲霉群某些菌株的分离物所引起的小鼠肝脏损害和喂养纯绿青霉培养物的小鼠相同,看来可能这些产毒霉菌也可产生这些或类似的代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