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节日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首都各界将举行隆重纪念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
纪念活动
七常委献花篮
中国高规格纪念抗战胜利、习近平等七常委敬献花篮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之际,9月3日上午,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仪式,现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鸣放礼炮。现场回响着礼炮声。14响礼炮,象征着抗战14年艰苦卓绝、胜利来之不易。随后,全场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默哀。
默哀毕,军乐团奏响献花曲,由14名礼兵抬着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和抗战老战士老同志、首都各界群众名义敬献的7个花篮缓步走向序厅内浮雕墙。随后广场上放飞三千多只和平鸽。
纪念仪式寓意
敬献花篮仪式上的“数字寓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宗远介绍,这次敬献花篮仪式上的精心安排和纪念馆一些固定设施,有着深刻寓意,表达了中国人民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郑重宣示。
【14个方阵、14声礼炮、140面彩旗、14000只气球】仪式现场有14个方阵,包括:抗战老战士、抗战烈士家属、国际友人遗属方阵、嘉宾方阵、少数民族方阵、大中小学生方阵、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方阵、机关干部及各界群众方阵以及140面彩旗方阵等;仪式上,鸣响了14声礼炮;现场放飞14000只气球,象征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历程。
【3500羽和平鸽】现场放飞3500羽和平鸽,象征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付出伤亡3500万军民的沉痛代价,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6位少先队员】位于抗战纪念馆前一级平台两侧的56个少先队员代表了56个民族,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决心。
【抗战纪念馆设施的数字寓意】抗战纪念馆两侧人行道各植有4棵银杏树,寓意8年全面抗战。馆前台阶两侧各植7棵油松,寓意七七事变发生地。主馆台阶两组,第一组8级,寓意8年全国抗战;第二组14级,寓意14年抗战历程。
抗战纪念馆南面广场上高14米、汉白玉基座的国旗杆,同样象征着中华民族14年抗战历程。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全民族抗战的爆发地已成为充满和平的绿色原野和中国人民14年抗战胜利结成的和平硕果。
香港官方纪念
香港特区政府首次举行抗战胜利日官方纪念仪式
据香港媒体报道,今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今早首次举行官方纪念仪式。
今天早上约9时,港府在大会堂纪念花园举行抗日战争胜利纪念仪式,仪式包括奏唱国歌、鸣枪致敬、默哀及献花圈,行政长官梁振英、特区政府高级官员、司法人员、立法会议员、退伍军人团体及其他社会人士出席。
港府8月26日宣布,由今年开始,将于每年9月3日及12月13日举行官方仪式,分别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及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为保卫香港而捐躯之人士”的纪念仪式,则将如常在重阳节举行。
相关活动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登记
南京征集大屠杀死难者遗属线索,已登记1513名 最小的仅3岁
随着时间的流逝,南京大屠杀在世幸存者仅剩百余人。一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遗属、幸存者的后代,对那段历史也较为熟悉,长辈们当年悲惨的受害史,往往随着他们的讲述,印入后人的记忆中,成为历史经历传承下去的又一重要途径。为此,今年7月7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启动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登记工作。已有272个家庭共计1513名遗属进行了登记,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仅3岁。
江苏公布34份抗战档案
江苏档案馆公布34份抗战档案 川岛芳子罪行最多
2014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首个纪念日。
对于中国而言,八年抗战的寸土寸血,万千同胞的前赴后续,才迎来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字无条件投降,才迎来胜利日的举国狂欢。
抗战胜利日纪念前夕,9月2日,江苏省档案馆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对外公布34份关于抗战胜利的文物。
据省档案馆副局长张姬雯介绍,馆里珍藏了大量1937年到1945年期间的档案,涵盖了抗日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统一战线、日军罪行、日军投降、受降、人员伤亡、战争损失、战争赔偿等内容,真实地记录了江苏抗战史,不少内容从未向社会公布。
此次公布34份抗战档案,共有68件,时间跨度从1931年“9·18”事变到1949年解放战争,分为“中共抗战”、“抗战胜利纪念”“日军罪行”、“损失调查”、“审判战犯”、“战争赔偿”六大部分。
“胜利的确立,要以档为证。”张姬雯说,“我们希望用这34份尘封的档案,还原江苏抗击异族侵略的真实历史,要让后人珍惜现在和平,为中华民族气节而骄傲。”
马英九祭拜中国远征军英灵
马英九率台官员祭拜中国远征军英灵 观看纪录片
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台当局领导人马英九上午在台北圆山“忠烈祠”,主持中枢秋祭忠烈殉职人员,同时祭拜当年在缅甸英勇牺牲的中国远征军英灵,包括吴敦义、“立法院长”王金平、“行政院长”江宜桦等“五院院长”、文武官员都参与祭拜。
远征军将领孙立人、刘放吾之子孙天平、刘伟民,也分别自大陆、美国返台参加中枢秋祭。
马英九依礼致祭后,率领官员在大殿中央走道以肃立的方式,聆听司仪讲解中国远征军两次入缅与盟军共同作战、在异域捐躯的事迹,同时观看台当局防务部门日前赴缅甸迎接远征军英灵的18分钟纪实影片。
媒体解读
中青报:摒弃对抗是纪念抗战最好的方式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民政部在9月1日公布了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以及在抗日战争中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值得注意的是,在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属于国民革命军系统的共94人次,占到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新京报》9月2日)
民政部的这一举动,体现了国家从对抗性思维到包容思维的转变,这种态度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对在正面战场上抗战的英雄先烈及其后辈来说,这也是一种迟到但不算太晚的慰藉。
由于抗战胜利后不久,国共两党由合作转向对抗,双方的宣传系统也进入了战时宣传的特殊状态。在战时抵制敌方宣传,最大限度地宣传自己的主张,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是战时宣传的一个重要原则和重要功能。为此,在战时和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国民革命军系统的抗战英烈没有进入国家纪念的视野。
可是,我们要知道,战时思维是在特殊历史状况下的特殊思维,并不能合理化地延续为常态。在国家进入和平、稳定发展时期之后,如果仍然延续对抗性的特殊思维,就难免有不尊重史实之嫌。1956年9月,毛泽东同参加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谈到中国在抗战中的作用时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是一个支队,不是主力军。”
但是,因为1949年之后大陆和台湾当局的政治对立,在抗战的历史表述上,大陆在很长时间内都延续了对抗性思维。谈及抗战英雄,我们耳熟能详的是朱德、彭德怀等中共抗战将领以及八路军的狼牙山五壮士等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力量下的战士。对隶属国民革命军的抗战英雄则极少提及。可是,熟知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当时在抗战正面战场浴血奋战的国民党军队,同样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是我们不应该忽略和忘记的。
战争只是让社会重回和平安定的手段。只有抛弃“成王败寇”的狭隘观念,才能让我们避免成为战争与仇恨的奴隶,使人们更加团结,共同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美国南北战争的例子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1864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北军将士想要欢呼庆祝胜利,格兰特将军下令阻止,并说出那句掷地有声的名句:战争已经结束,叛乱者重新变回我们的同胞。受降时,北军向投降的南军以军礼致敬,从枪放下至行军途中敬礼,礼数丝毫不缺。南军也在走近北军时作出同样的动作,以礼回礼。
美国之所以能在内战之后迅速弥合战争伤口,实现南北融合,不能说与他们对战争的处理方式无关。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政治分歧可能导致内战等极端对立事件,但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本民族的团结,尊重历史、握手言和是时代的需要。纪念为战争牺牲的革命先烈,是为了让我们怀着真挚的感情,珍惜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而社会和平的社会基础,是人与人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包容与和睦,而不是排斥和敌对。
这次民政部将很多国军烈士列入抗战英烈名录,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不同党派的包容之心,更重要的是,这是对战时对抗思维的摒弃。这一举措也告诉我们,纪念战争的最好方式不是激发仇恨,而是弘扬人性中美好的部分。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09 23:16
目录
概述
纪念活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