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电影分析》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1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单万里、张宗伟。该书分别对应影视艺术学院导演、摄影、编导等专业的“美国电影赏析”、“欧洲电影赏析”、“ 亚洲电影赏析”、“纪录电影赏析”四门课程,共分析约150部经典影片,从而形成涵盖世界电影主要国家区域、主要电影创作时期和主要电影艺术流派的完备影片分析体系。
内容简介
“经典影片分析”系列课程一直是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学科覆盖面最广的课程。长期以来,不但深受各专业层次学生的欢迎,而且也获得了同行专家学者的一致赞誉。此次以系列丛书的形式结集成五卷出版,各卷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为“经典影片分析”系列课程提供了系统教材,满足了影视艺术教学的需要。
编辑推荐
该系列教程有以下特点:
(一)科学性、系统性与开创性
《影片分析系列教程》由《
美国电影分析》、《
欧洲电影分析》、《亚洲电影分析》、《
中国电影分析》和《纪录电影分析》五卷组成。
这种科学划分影片分析范畴并分卷出版的做法,在国内尚属首次。国内已出版的有关影片分析的专业书籍往往规模较小,涉及的影片也不多,且主要关注欧美影片。《影片分析系列教程》五卷本在强调欧美电影重要性的同时,全力突出了亚洲电影和中国电影的艺术价值,使它们能够与欧美电影比肩而立。而且,《影片分析系列教程》在中国第一次将纪录电影纳入影片分析的范畴,这在中国的影视研究和高校影视教育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二)权威性与规范性
《影片分析系列教程》由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知名学者、
博士生导师、教授和研究员组成编委会和写作班底。“经典影片分析” 课程,是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授课范围涵盖几乎所有艺术类专业。但长期以来一直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随意性和零散性。此次《影片分析系列教程》出版的目的之一就是对全校范围内的“经典影片分析”课程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在影片片目的选择上既注重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又结合影片的原创性、先锋性和现实价值,具有无可辩驳的学术权威性。在影片分析的规范性方面,按照经典的个案分析研究方法,对每一部影片进行全面、深入和独到的解剖阐释,不但切中影片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实质,更突出强调影片的艺术手法和美学观念;既充满鞭辟入里的元素解析,又不乏高屋建瓴的总体把握。
(三)适用性、实用性与普及性
《影片分析系列教程》来源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教育的课堂,这些课程已经接受过广大学生和学者的长期检验,既有学术的权威性经典性价值,更有高校一线课堂生动鲜活的灵动气息。不但适用于影视传媒类大学所有专业的教学,同样也可以作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传媒类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
《影片分析系列教程》以其规范的格式、生动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怀,表达了几代电影学者对于电影艺术的礼赞和热爱。此一特质又将这套学术性的著作与广大电影观众特别是痴心不改的影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平凡普通的电影爱好者不但可以从《影片分析系列教程》中找到梦寐以求的知音,更能够通过研读《影片分析系列教程》提升自己的电影文化品位。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影片分析系列教程》不单单会出现在许多学生、学者的案头,也会陪伴在广大电影爱好者的枕边。
目录
01 《
北方的纳努克》(罗伯特’弗拉哈迪,美国,1922)
02 《柏林,一个大城市的交响乐》(瓦尔特·鲁特曼,德国,1927)
03 《带摄影机的人》(吉加·维尔托夫,苏联,1929)
周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04 《墨西哥万岁》(谢尔盖·爱森斯坦,苏联,1931)
周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05 《漂网渔船》(约翰·格里尔逊,英国,1929)
06 《尼斯的景象》(让·维果、鲍利斯·考夫曼,法国,1930)
07 《无粮的土地》(路易斯·布努艾尔,西班牙,1932)
单万峰,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04级硕士研究生
08 《锡兰之歌》(巴西尔·瑞特,英国,1934)
09 《意志的胜利》(莱妮·里芬斯塔尔,德国,1935)
成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10 《西班牙的土地》(尤里斯·伊文思,荷兰,1936)
孙红云,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讲师
11 《开垦平原的犁》(帕尔·劳伦斯,美国,1936)
刘硕,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12 《
奥林匹亚》(莱妮·里芬斯塔尔,德国,1938)
成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13 《倾听不列颠》(汉弗莱·詹宁斯,英国,1942)
薛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14 《夜与雾》(阿兰·雷乃,法国,1955)
侯维雅,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04级硕士研究生
15 《
毕加索的秘密》(亨利一乔治·克鲁佐,法国,1956)
李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04级硕士研究生
16 《初选》(德鲁小组,美国,1960)
17 《夏日纪事》(让·鲁什、埃德加·莫兰,法国,1961)
18 《普通法西斯》(米哈尔·罗姆,苏联,1965)
周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19 《莫回首》(唐·艾伦·彭尼贝克,美国,1967)
20 《法律与秩序》(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美国,1969)
翁燕然,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21 《文明》(迈克尔·吉尔、肯尼斯·克拉克,英国,1969)
李晓君,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04级硕士研究生
22 《日本战后史》(今村昌平,日本,1970)
支菲娜,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2004级硕士研究生
23 《第二防线的人们》(小川绅介,13本,1971)
支菲娜,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2004级硕士研究生
24 《初恋》(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波兰,1974)
王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25 《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阿伦·米勒,美国,1979)
26 《莫让年华付水流》(中国,陈光忠,1980)
张宗伟,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
27 《失衡的生活》(高弗莱·雷吉奥,美国,1983)
单万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28 《细蓝线》(埃罗尔·莫里斯,美国,1988)
胡波,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29 《罗杰和我》(迈克尔·摩尔,美国,1989)
30 《美国内战史》(肯·伯恩斯,美国,1990)
李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04级硕士研究生
31 《黑色的收获》(鲍勃·康纳利、罗宾·安德森,澳大利亚,1991)
章凌,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32 《篮球梦》(斯蒂夫·詹姆斯,美国,1994)
王晓光,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33 《周恩来外交风云》(傅红星,中国,1997)
单万峰,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04级硕士研究生
34 《拾荒者》(阿涅斯·瓦尔达,法国,2000)
单万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35 《是和有》(尼古拉·菲利贝尔,法国,2002)
张献民,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
36 《幼儿园》(张以庆,中国,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