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弗伦奇
英国陆军元帅
约翰·登顿·平克斯通·弗伦奇(John Denton Pinkstone French,1852年9月28日-1925年5月22日)。英国陆军元帅。第一代伊普尔伯爵,英布战争期间扬名,历任骑兵旅长、师长、军长等职。1912年任陆军总参谋长。1913年晋升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任英国远征军司令。虽然他极力减少伤亡,但还是在前两次伊普尔战役中损失11万士兵,舆论大哗,被认为不适应堑壕战,1915年12月改任英国本土武装部队司令。著有军事回忆录表达他对大战的看法,他在军事上以运用骑兵奔袭战术见长,重视炮兵的运用,强调给炮兵指挥 官以最大的机断专行权。
生平
1852年9月28日,未来的英国陆军元帅约翰·登顿·平克斯通·弗伦奇出生在肯特郡的里普尔山谷,他的双亲是威廉·弗伦奇船长和玛格丽特·艾蔻兹。1866年,弗伦奇加入军队,作为军官候补生和少年水手在海军服役。在1870年转为民兵后,弗伦奇于1874年正式转入陆军服务,加入第19轻骑兵团。经过一段丰富而出色的职业生涯,他不断获得晋升。
1884年10月-1885年4月期间,弗伦奇参加了尼罗河远征队,去解救在喀土穆被围的查理·乔治·戈登。该行动虽然失败,但是弗伦奇因为出色的表现晋升为上校,任骑兵部队参谋,改写《骑兵手册》。 并在1889-1893年间指挥第19轻骑兵团。1897年,约翰·弗伦奇晋升为准将,负责指挥一个骑兵旅。
1899年10月第二次布尔战争爆发时他被提拔为少将,并前往南非履任,在布勒远征军中指挥一个骑兵师。战争中,弗伦奇参加了10月21日在埃兰兹拉特以及莱迪史密斯附近的重大战斗,并于11月2日在该城被布尔人包围前顺利撤离。1899年11月-1900年2月期间,他重组了他的骑兵师,并招募当地的骑兵部队。在侵入奥兰治自由邦前夕,弗伦奇晋升为中将。2月17日,他率部迂回前进以解金伯利之围,此举使其部队陷入疲惫。3月7日他在波普勒格罗夫实施侧翼机动,但由于布尔人快速撤退以及其马匹的恶劣情况使行动受挫。3月13日,他率部突入奥兰治自由邦首都布隆方丹。6月5日,占领德兰士瓦的首都比勒陀利亚。随后他参加了向阔马提波特的进军(7月21日-9月25日)。1901年1月下旬-5月下旬,他在东德兰士瓦实施清剿战。1901年5月-1902年5月,他在克龙涅角指挥对布尔人游击队的战斗。
在南非的战斗结束后,弗伦奇回到英国。1902年,他就任阿尔德肖特的司令官。1907年,弗伦奇晋升为上将,转任陆军总监。1912年,约翰·弗伦奇就任英帝国陆军参谋总长,并在一年后晋升为陆军元帅。1914年4月卡勒兵变后(指几十个军官发表宣言拒绝镇压北爱尔兰亲英国民团),他辞去参谋总长一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弗伦奇被选为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开赴法国。略有讽刺性的是,他的姐姐夏洛特·德斯帕正参与领导着一场反战运动。
1914年8月18日-19日,约翰·弗伦奇把英军集中于比利时南部,位于朗雷扎克将军的法国第五集团军左翼。英军试图阻击亚历山大·亨利希·鲁道夫·克鲁克的德国第一集团军,但在蒙斯(8月23日)和勒卡托(8月25日-27日)被表现出色的德军击退。弗伦奇对朗雷扎克在克鲁克的攻击下向巴黎东南后撤非常不满。而且蒙斯会战后,弗伦奇对战争的态度更趋悲观,怀疑是否能在战争中最终取胜。之后,弗伦奇对与法军的合作非常不积极,注重于保存他的部队,试图将英军撤退到赛纳河以南,甚至撤退回国。这使得陆军大臣霍雷肖·赫伯特·基钦纳不得不于1914年9月紧急视察,进行亲自干预,并鼓舞弗伦奇的斗志。弗伦奇勉强同意参加约瑟夫·霞飞于8月30日开始在马恩河实施的大反攻,并率部攻击克鲁克第一集团军暴露的侧翼。这一攻击成功将德军逐退到恩河。
随后,约翰·弗伦奇指挥英军在法国和比利时作战,在第一次伊普尔战役(1914年10月19日-11月22日)中指挥英军坚守伊珀尔突出部,挫败德军攻势,守住了阵地。在第二次伊普尔会战(1915年4月22日-5月25日)中所部遭到德军毒气攻击,损失约6万人。9月指挥英军反击罗斯地区的德军,并施放毒气。虽取得一些进展,但由于未及时投入预备队 扩大战果,致使攻败垂成。因多次战役失利,且与陆军大臣意见相左,对与法军合作持消极态度,弗伦奇遭到强烈抨击。这导致他在12月15日被道格拉斯·黑格取代。
被解除了远征军的职位后,约翰·弗伦奇被封为子爵,于1915-1918年担任英国本土部队总司令。其间,他于1916年镇压了爱尔兰的复活节起义。1918年5月年,弗伦奇被授予爱尔兰总督的头衔,在随后极为困难的时期内履行了他的职务。1921年初,弗伦奇辞职并接受伯爵头衔。在他退休时,英国政府授予他5万英镑的奖金。 约翰·弗伦奇爵士在1925年5月22日卒于肯特的迪尔城堡。
评价
在青年时代,弗伦奇是一位有能力的、认真谨慎和充满活力的指挥官。在任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后,他变得犹豫、执拗,毫无生气,不愿意帮助友军。英国远征军最初取得的胜利主要应归功于部队的素质和各师的指挥官,而不是他的努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2 20:15
目录
概述
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