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吸蜜鹦鹉
鹦鹉科吸蜜鹦鹉属动物
红领吸蜜鹦鹉(学名:Trichoglossus rubritorquis)是鹦鹉科、吸蜜鹦鹉属的鸟类。体长26厘米,体重103–140克。成年鸟头部呈紫蓝色,面部有淡紫蓝色条纹;喉部和颈背侧面呈黑色;颈圈呈橙红色;胸部呈黄橙色,无横纹;腹部呈深绿色;大腿至尾下覆羽呈绿黄色;上体和尾巴呈绿色;翼下覆羽呈橙色;翼下有黄色宽条纹。喙橙红色。虹膜深橙色。
形态特征
红领吸蜜鹦鹉体长26厘米,体重125-130克。成年雄性头部的黑蓝色背景上覆盖着细小的明亮蓝紫色条纹。颈后部有一道橙红色的项圈,与胸部的橙红色相连接。披羽上部有一条深蓝紫色带,突出了下缘的橙色斑纹。下覆羽和其余上体呈亮绿色。翼羽为绿色,尖端为黑色。与椰果彩虹鹦鹉相比,初级飞羽和翼覆羽有更明显的黄色边框。翅膀下侧有一条黄色带子,比椰果彩虹鹦鹉(摩鹿加亚种)的带子大得多。所有的翅膀下都比后者更橙色。喉咙和颈部前部呈蓝紫色。胸部呈红橙色,带有细密的深色边框。腹部斑块紫黑色,略带绿色渗透。大腿和尾部呈黄色,有亮绿色斑点。尾部顶部绿色,内螺纹黄色。尾巴下面呈绿橄榄色,有明显的黄色条纹。喙橙色,尖端黄色。虹膜红橙色,腿灰色。
雌雄相同。亚成鸟比成鸟羽色更迟钝,颈圈不太明显且更窄。喙呈深棕色,尖端呈黄橙色。虹膜棕色。
近种区别
红领吸蜜鹦鹉容易与同属中的椰果彩虹鹦鹉混淆。然而,椰果彩虹鹦鹉的项圈是绿色的,而不是红橙色的。披羽上的暗带不存在。腹部斑点是蓝紫色的,而不是像红领吸蜜鹦鹉那样呈绿黑色。大腿、肛门区域和尾下黄色较少。
栖息环境
红领吸蜜鹦鹉通常生活在溪流沿岸的桉树林地中,但当桉树开花时,它们会迁移到桉树和白千层混合的林地。它们也出现在沼泽、灌木丛、石南荒原和城镇的郊区。该物种是澳大利亚北部大陆的特有物种。
生活习性
行为
红领吸蜜鹦鹉被认为是非常喜欢群居的鸟类,它们总是与伴侣一起或以小群体的形式四处飞行。红领吸蜜鹦鹉成鸟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在其他种类的吸蜜鹦鹉的陪伴下进行的。它们很容易接近,尤其是在它们进食的时候。红领吸蜜鹦鹉在发情期间采取的仪式显得非常具有侵略性。当雄性试图引诱配偶时,它们会振动翅膀、倾斜头部并大声尖叫,让人感觉得它们正承受着剧烈的痛苦。红领吸蜜鹦鹉在巢穴附近具有领地意识,会强烈地排斥任何接近它们的物种。另一方面,它们与族群中的其他成员也很和解,它们的争吵很少导致严重伤害。
红领吸蜜鹦鹉通常是留鸟。这些鸟不会做出大的迁徙,但在寻找开花的树木时它们必须进行短距离的移动。最著名的例子发生在格鲁特岛,此时鸟儿会在4-5月聚集在龙眼木上。红领吸蜜鹦鹉经常与其他吸蜜鹦鹉一起混群进食。
叫声
红领吸蜜鹦鹉的叫声与椰果彩虹鹦鹉相似,但也有所不同。在飞行中,红领吸蜜鹦鹉会定期发出重复、尖锐的尖叫声。当它进食时,会发出高亢的声音。休息时,发出轻柔的鸣叫声。还可以听到响亮、清晰且富有音乐感的哭叫声。
食性
红领吸蜜鹦鹉的饮食也相当多样化,主要由植物组成。它们以花蜜、水果和昆虫为食。
分布范围
红领吸蜜鹦鹉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从西澳大利亚的金湾到卡奔塔利亚湾
繁殖方式
红领吸蜜鹦鹉的繁殖季节为3-6月。繁殖的所有其他方面都与椰果彩虹鹦鹉相似,椰果彩虹鹦鹉有时会与蓝头澳洲鹦鹉杂交。椰果彩虹鹦鹉将巢安在树洞里,通常是桉树。同一棵树上可能有2-3个巢穴。雌性每窝产2枚卵,卵产在巢穴底部的一层腐烂的刨花上。雌鸟独自孵化大约25天。幼鸟晚成性,只有在长达8周的时间后才会起飞。据推测,这种鸟与椰果彩虹鹦鹉很接近,以至于它们通常被认为是同一个物种,在第一窝繁殖后也会额外再孵化1-2窝。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10月1日——无危(LC)。
种群现状
红领吸蜜鹦鹉的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该物种被描述为数量丰富(del Hoyo等人,1997年)。
趋势解释:由于不可持续的开发程度,该物种种群可能正在减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31 11:4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