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藨子
茶藨子科茶藨子属植物
红茶藨子(学名:Ribes rubrum L.)是茶藨子科、茶藨子属植物,落叶灌木,高1-1.5米;枝斜生,小枝灰褐色或灰紫色,平滑,皮不裂或稍纵裂,嫩枝灰棕色至灰黄色;芽长卵圆形或长圆形。叶近圆形,长3-7厘米,宽4-9厘米。花两性,开花时直径6-8毫米;总状花序长2-6厘米,初期直立,后下垂,具花5-15朵。果实圆形,稀椭圆形,直径8-11毫米,红色,无毛,味酸。花期5-6月,果期7-8月。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1-1.5米;枝斜生,小枝灰褐色或灰紫色,平滑,皮不裂或稍纵裂,嫩枝灰棕色至灰黄色,无柔毛,有时散生短腺毛,无刺;芽长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7毫米,宽2-3.5毫米,先端急尖或微钝,具数枚紫褐色鳞片,外被短柔毛。近圆形,长3-7厘米,宽4-9厘米,基部心脏形,稀近截形,上面深绿色,下面色较浅,两面无毛,稀于下面稍具短柔毛或下面仅沿叶脉微具腺毛,掌状3-5浅裂,裂片卵状宽三角形,先端稍钝或急尖,顶生裂片与侧生裂片近等长,边缘具粗锐锯齿;叶柄长3-6厘米,无毛或微具短柔毛,基部常有腺毛,浅红褐色。
花两性,开花时直径6-8毫米;总状花序长2-6厘米,初期直立,后下垂,具花5-15朵;花序轴和花梗常无柔毛,疏生短腺毛;花梗长3-5毫米;苞片小,宽卵圆形,稀近圆形,长1-2毫米,宽稍大于长,先端微尖或圆钝,无毛;花萼浅绿色或浅绿褐色,无毛;萼筒盆形,长1-1.5毫米,宽2.5-3.5毫米;萼片匙状圆形,常具红色或褐色条纹长2-2.5毫米,宽几与长相似,先端圆钝,直立,边缘无睫毛;花瓣小,近匙形或近扇形,长约0.5-1毫米,宽短于长,先端平截或圆钝,浅紫红色,下部无突出体;雄蕊长于花瓣,花药卵状圆形;子房光滑无毛;花柱先端2裂,长于或几与雄蕊等长。果实圆形,稀椭圆形,直径8-11毫米,红色,无毛,味酸。花期5-6月,果期7-8月。
产地生境
原产欧洲和亚洲北部,中国东北黑龙江等地区长期栽培。耐寒植物。喜肥、喜光、喜湿。芽萌动后8-12℃气温下开始展叶,花期适宜气温14-17℃,生长期温度超过30℃生长发育受阻。果实成熟期适宜温度20-22℃,低于18℃时成熟期延迟。对水分要求较严,不耐旱。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pH值为5.5-7的黑壤土、沙壤土中。
栽培技术
整地
整地做床: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千克深翻耙细,作床高10厘米,宽100-110厘米,长25-30厘米,步道宽50厘米。要求打碎床内土块,搂、拣出草根等杂物,同时做好杀虫杀菌工作。
土壤要求: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具较多腐殖质的弱酸性壤土。
栽植
栽植前的苗木要假植好。造林前要用根系保湿剂浸根,然后再造林。按密度要求布点,穴的规格为直径40厘米×40厘米、穴深40厘米。春季4月下旬或秋季10月中旬栽植。
抚育
整形修枝:具体包括疏枝、缩剪、短截和老梗更新。植株地上部是由不同年龄的枝条组成,每年从株丛基部发出许多基生枝。当定植的苗木株高≥1米时,修剪后以2-3年生壮枝为主。
中耕除草:6月上中旬进行一次镐扶扩穴覆土,6月下旬和7月中旬各进行一次全面锄草松土。
施肥:施基肥,在春季或秋季进行。追肥,5月中旬,在株丛旁挖沟施肥,以氮、钾肥为主,每株丛80-100克;6月中下旬,以磷、钾为主,每株丛80-100克;施肥后最好灌水。
灌水:须根主要分布在10-40厘米土层,及时灌水十分重要。
病虫防治
防止白粉病,可喷洒20%粉锈宁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主要价值
红茶藨子是寒冷地区优良的绿化观赏植物。其果实鲜红亮丽,营养丰富,甜而微酸,风味独特,富含维生素C、多种氨基酸、黄固类化合物,种子中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除少量用于鲜食外,主要用于加工果汁、饮料、果酒、果酱、果糖、果冻、蜜饯等,也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参考资料
红茶藨子.植物智.
红茶藨子.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9 22:0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