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即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
冯白驹领导的琼崖苏区红三团下属的一支
武装力量,成立于1931年5月1日。
历史沿革
成立
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和娘子军连正式成立。
1931年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在乐会县第四区赤赤乡内园村正式成立,这就是著名的“红色娘子军”。女子军特务连连长为
庞琼花(后为冯增敏),指导员为王时香。全连有三个排,一排长冯增敏(后为卢赛香),二排长庞学莲(后为李昌香),三排长黄敦英(后为曹家英)每排三班,每个班有十名战士,全连九个班,加上连部的传令兵、旗兵、号兵、庶务、挑夫和三个膳食员,全连共有一百零三人。除了两名年纪较大的庶务、挑夫和一名十三岁的小号兵是男同志外,其余都是女同志。她们绝大多数是农村青年妇女,有的来自农民赤卫队,有的是
共产党员、
共青团员。
扬名
1931年6月,驻在
乐会县中原墟的国民党乐会县“剿共”总指挥陈贵苑经常带领反动民团武装,对两万苏区进行骚扰。我红三团决定消灭这股敌人,女子军特务连也参加。这次战斗,布阵于县苏区机关所在地的要道上,以配合主力歼击进犯之敌。
1931年6月21日,红三团主力部队为诱敌深入,设伏歼敌,乃向万宁县方向开去;当天夜里,又悄悄撤回来,埋伏在从中原通往乐会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驻地的纱帽岭山林里。敌人果然中计,误认为我军只剩下女子军连保卫县苏区机关。于是,二十七日一早,陈贵苑带着国民党县兵和文甲、北山等民团二百多人,兵分两路向我县苏区机关扑来。
女子军连按作战计划,假装退却,诱敌深入。陈贵苑更为得意,狂叫:“都是女的,谁抓到就给谁做老婆”当敌军进入红三团主力埋伏圈时,突然遭到我军的猛烈打击,顿时乱作一团。陈贵苑方知中计,慌忙组织突围,但已迟了。另一路敌军听到枪声紧密,慑于我红军威力,不敢前进,自顾逃命去了。
经过一个小时的战斗,毙、伤敌军二十余人,俘敌“剿共”总指挥陈贵苑和中队长陈传美以下七十多人,缴获长、短枪九十多支。女子军连机智勇敢地配合红军主力英勇作战的事迹受到根据地军民的赞扬。从此,“红色娘子军”的英名威震
琼岛。
改编
随着女子军特务连声威大振,要求参军的妇女越来越多,于是琼崖特委决定扩编女子军特务连。1932年春,特委决定将原女子军特务连从乐四区调往琼东四区,在红军独立师师部担任警卫任务,归红一团建制;抽出一个排,吸收女青年扩编为女子军特务连第二连,归红三团建制,由黄墩英、庞学莲分别担任连长和指导员,下辖两个排,约60人。一排长由李昌香担任,二排长由王振梅担任。
解散
1932年7月,在
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围剿”的同时,广东反动当局命令警卫旅急速渡琼,向琼崖苏区和红军进行第二次“围剿”。七月底,国民党第一集团军警卫旅旅长陈汉光率所部三个团一个特务营和空军第二中队一个分队共三千多人,从海口港和澄迈县东水港登陆。敌军登陆后,其旅部及三个团分别进驻府城、海口、加积、定安等城镇。为达到消灭琼崖红军,扑灭琼崖土地革命烈火的目的,敌军采用“军事政治、剿抚兼施”的策略,并以“迅雷疾风”手段和“先攻要点”,“重层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向我琼崖各个苏区发动了疯狂的“围剿”。
陈汉光组织敌第一团主力和第二、三团各一部共一千六百多人,分兵三路从定安向琼崖苏区琼东四区根据地发动进攻。二日上午,敌第一团第一营一部及第三营为一路,经烟塘及双雁村向琼东四区的平坦村东南方向进攻;敌第一团第二营及机炮连为一路,经大路墟向平坦西南方向进攻,敌第三团第二营为一路,由黄竹向平坦西北方向进攻;另以第二团第三营在水流湖附近设伏堵截,切断我军撤退及应援之路。
女子军特务连的主要任务是保卫红军师部和苏维埃政府领导机关,看守犯人,做宣传发动群众工作,必要时配合红军主力作战,打击敌人。除了战时英勇杀敌外,平时还配合当地苏维埃政府深入到各村开展活动,是一支十分活跃的宣传队。她们经常深入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启发群众觉悟,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并向民团家属宣传共产党的政策,通过家属动员团丁向革命队伍靠拢。
由于女子军特务连的积极工作,经常受到上级嘉奖。特委书记冯白驹后来在回忆女子军连的事迹时,赞扬:“娘子军活动在
苏区和群众结合得很好,经常参加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干各种活,很受群众拥护。作战很勇敢,有一次娘子军配合主力作战打败敌军,以连为单位计算缴获,娘子军还占第一位。”
艺术形象
作品简介
1962年,电影《红色娘子军》在全国公映,吴琼花、洪常青的形象一时间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1971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又被拍成彩色艺术片,在全国隆重上映。薛菁华“倒踢紫金冠”、“常青指路”、“手捧红旗”的经典造型,让她成为红透国内外的“芭蕾舞明星”。
详细内容请查看主词条:红色娘子军(1961年谢晋执导电影)
电视剧简介
电视剧《红色娘子军》于2005年上映,袁军导演,由同名电影改编而成,故事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的事迹,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动人心魄的历史往事,演绎了一群善良女性艰苦卓绝的坎坷命运。
芭蕾
1963年,在
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按“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要求创作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1964年9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大获成功,《红色娘子军》仍是中央芭蕾舞团保留剧目。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久演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电影原作。
李承祥对此颇有感受:“编剧梁信的剧本、已故电影导演谢晋的导演艺术、作曲家黄准创作的《娘子军连歌》,以及祝希娟、王心刚、陈强等表演艺术家所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为芭蕾舞剧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创作依据。”
详细内容请查看主词条:红色娘子军(革命现代芭蕾舞剧)
京剧
1972年5月中国京剧团根据同名舞剧集体移植创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红色娘子军》摄制组摄制,中国京剧团《红色娘子军》剧组演出,制作出了京剧
样板戏《红色娘子军》。
相关纪念
纪念园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位于海南省琼海市嘉积镇万石坡东线官塘入口处,这里距离著名国际永久性会址“
博鳌亚洲论坛”的博鳌镇不算太远。纪念园门口,疏朗的椰子树随风摇曳,红色大字“红色娘子军纪念园”赫然入目。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是为纪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连”而建造的文化旅游区。
纪念园于1998年开始兴建,2000年5月1日建成开园。纪念园由和平广场、纪念广场、红色娘子军纪念馆、椰林寨、旅游服务区等五个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00亩。和平广场位于纪念园的正中前沿,一座娘子军的巨型雕塑映入眼帘——娘子军竹笠、军号、和平鸽、砸断的锁链组成的巨型雕塑。雕塑由花岗石雕刻而成,坐北向南,高3.7米,连底座总高6.8米。座基石板铺设,四周呈六角形,围以石栏杆,占地面积40平方米。雕像后面是园林花圃等。雕像将红军女战士脚穿草鞋、肩背竹笠,风尘仆仆的一代巾帼英雄的气概充分展现。雕像底座正面有一行金字:“红色娘子军”。
邮票
中国邮政于2010年1月1日发行《中国芭蕾—红色娘子军》
特种邮票,一套两枚,图像分别是“信念”和“快乐”,面值均为1.20元。二十世纪60年代,北京舞蹈学校芭蕾舞团于1964年初创作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并于同年10月1日在首都天桥剧场首场演出,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现代芭蕾舞剧。为了纪念这部芭蕾舞剧,中国邮政决定在2010年新年第一天发行这特种邮票。
相关评价
红色娘子军作为一个战斗整体,仅存在一年多时间,但她们的事迹和精神在海南、在中国乃至世界妇女解放斗争史上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意义。
毛泽东、
周恩来对红色娘子军作过很高的评价,称之为“世界革命的典范”。红色娘子军的革命精神,冲破国界的局限,被世界妇女和人民所厚爱,她们的精神是永存的,是正义的象征。现代世界妇女,不论是发达、发展中还是落后的国家,都存在压迫、歧视、虐待妇女的问题,因此必须发扬红色娘子军的精神,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存在不平等,哪里就有斗争,直至实现世界妇女平等之愿望。
现今状况
海南最后一名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卢业香病逝 享年100岁
2014年1月,因右脚不慎被烫伤,卢业香老人一直在琼海市人民医院的ICU病房接受治疗。卢业香的孙女翁文丽告诉记者,2014年4月19日凌晨3时,医院电话通知卢业香老人出现异常症状,于是家人匆忙赶往医院,将老人接回家中。最终,卢业香老人在家中去世。
卢业香的去世,标志着红色娘子军从此存在于人们记忆中。最后一个娘子军卢业香虽然去世了,但是她们的精神随之永存、永放光芒。红色娘子军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一种积极精神和正能量的象征。她们在战场上存在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她们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是长青不衰的。记住历史、记住她们,传承她们的精神,是我们今后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