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脊长蝽是半翅目长蝽科昆虫,又名黑斑红长蝽。成虫长椭圆形;头、触角和足黑色,体红黄色;前胸背板后缘中部稍向前凹入,纵脊两侧各有近方形的大黑色斑1个;小盾片三角形,黑色;前翅瓜片除基部和端部红黄色外为黑色,革片和缘片的中域有一黑色斑;膜质部黑色,基部近小盾片末端处有白色斑1枚。
体长10mm,红色,并具黑色大斑,被金黄色短毛。头黑、光滑,无刻点,小颊长、桔红色。喙黑,伸达后足基节。触角黑色,第2与第4节等长。
前胸背板梯形、侧缘直,仅后角处弯,侧缘及中脊隆起明显,呈红色,前后缘亦成红色,其余部分黑色,有时胝沟后方黑色,胝沟前侧具1黑色斑。小盾片黑色,基部平,端部隆起,纵脊明显。爪片黑色,端部红。革片红色,中部具不规则的大黑斑,此斑不达翅的前缘,膜片黑色,超过腹端,内角及外缘乳白色。体腹面红色,胸部各侧板黑色部分约占2/3,臭腺沟缘红色,耳状。腹部各节均具黑色大型中斑和侧斑,有时两斑相互连接成一大型横带,腹末端呈黑色。足黑色。
1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寄主附近的树洞或枯叶、石块和土块下面的穴洞中结团过冬。次年4月间开始活动。成虫和若虫均以
萝藦、
牛皮消、
刺槐、花椒、
洋槐、
小麦及
油菜为食。
在江西南昌1年2代,以成虫在石块下、土穴中或树洞里成团越冬。翌春4月中旬开始活动,5月上旬交尾。第一代若虫于5月底至6月中旬孵出,7~8月羽化产卵。第二代若虫于8月上旬至9月中旬孵出,9月中旬至11月中旬羽化,11月上中旬进入越冬。成虫怕强光,以上午10时前和下午5时后取食较盛。卵成堆产于土缝里、石块下或根际附近土表,一般每堆30余枚,最多达200~300枚。
以成虫、若虫刺吸植物汁液危害。成虫和幼虫群集于嫩茎、嫩瓜、嫩叶等部位,刺吸汁液,刺吸处呈褐色斑点,严重时导致枯萎。成虫怕强光,以上午10时前和下午5时后取食较盛。
红脊长蝽虽有一定的飞翔能力,且可近距离迁飞,但其主要还是随着苗木的运输而传播至它处,所以务必要加强植物的检疫工作。在引进花木时,调运苗木的有关单位(个人)要主动申请检疫,严禁将带有病、虫、草害的花木调进或调出。如在购买花木时,已经发现有红脊长蝽的为害,要及时进行处理,防止其扩散。
在选购花木时,应首选抗虫品种,并在生产中对花木加强综合管护,以提高其抗虫能力。如:通过加强通风、透光,以及加强土、肥、水的管理,来补偿植物因遭受虫害造成的养分损失,增强植物的树势,以求得抗虫害能力的提高。
对于那些已经定植的花木,要经常检查,在发现有红脊长蝽为害时,可立即进行人工干预。如在冬季和早春越冬虫恢复活动前,及时彻底地清园,清除病虫叶以及周边的杂草。需要注意的是:清除下来的病虫叶、杂草要集中销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虫源。其次,适时涂刷石硫合剂,保护好树体。日常要注意保护和利用好螳螂、蜘蛛、鸟类等红脊长蝽的天敌。
红脊长蝽对花木的为害期较长,且一般持续到11月份左右,而以5~9月间为主要为害期,在此期间可采用药剂防治。在喷施药液时,重点喷施花木的叶片和茎杆等部位,并且要喷到叶片的正反两面,茎杆的上下部位。此外,周围地面裂缝也都要喷上药剂。喷药时间一般选择在红脊长蝽若虫三龄前为好。可选用的药剂有:5%高效
顺式氯氰菊酯乳油2000至3000倍液,或2.5%
高效氯氟氰菊酯3000至4000倍液,或4.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或50%辛硫磷·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10%
联苯菊酯水乳剂3000~5000倍液,或16%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乳油600~1000倍液,或10%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微乳剂800~1200倍液,或5%丁烯氟虫腈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52.25%毒死蜱·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或10%吡虫啉
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8500倍液,或20%
甲氰菊酯3000倍液,或48%毒死蜱·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或40%
氧化乐果800至1000倍液,或40.7%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45%
马拉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5%
溴氰菊酯2000~4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53克/升除虫啉悬浮剂(吡虫·除脲)1000倍液等。此外,也可以用2.5%敌百虫粉1千克,拌细砂20千克,撒入花木丛中来防治。当前,对红脊长蝽的防治方法,主要是用化学药物为主。防治的药剂要轮换着使用,防止其产生抗药性。药剂防治的时间,以选择晴天的下午5~7时为佳。一般喷施1~2次药剂,就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