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绣鞋·晚秋
元代李致远散曲作品
《红绣鞋·晚秋》是元代散曲家李致远创作的散曲。此曲描写秋士之悲以及思家念亲之情。先以洛神和琵琶女两个典故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绪,然后以对仗工整的“数杯添泪酒,几点送秋花”两句,渲染离别时令人泪下的悲伤场面。全曲几乎句句用典,却洗练而不枯涩,以前人离别伤感的诗句来表现离愁别绪,写离别却无一“离”字,显示出深厚的文学功底。
作品原文
【中吕】红绣鞋·晚秋⑴
梦断陈王罗袜⑵,情伤学士琵琶⑶。又见西风换年华⑷。数杯添泪酒⑸,几点送秋花。行人天一涯⑹。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中吕:宫调名。红绣鞋:曲牌名,又名“朱履曲”,北曲入“中吕宫”,亦入“正宫”。首二句对。第四、五句多作五字对句。与南曲不同。晚秋:曲题。
⑵梦断:梦被截断。指从梦中惊醒。陈王:指三国魏文学家曹植。他最后的封地是陈郡(今河南淮阳),谥号“思”,故被称为陈思王、陈王。罗袜:丝袜。语出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句。传说曹植曾求甄逸之女为妻,未果。甄女后归曹丕,为郭后害死。曹植入京见其遗物,伤心泪下。归途中经洛水,“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作《洛神赋》,其中描写神女体态轻盈、款步飘然,使用了“罗袜”一词。《洛神赋》原名《感甄赋》,据说是纪念甄氏的。罗袜指代洛神宓妃。
⑶学士琵琶: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诗,诗中对琵琶女寄予深切的同情,并有感于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而格外伤感。学士,白居易曾为翰林学士。
⑷西风换年华:指秋风萧瑟,一年将尽。
⑸添泪酒:化用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词中“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句意。
⑹天一涯:天各一方。指相隔遥远。
白话译文
从与洛神相会的梦中醒来,有如白居易作《琵琶行》那样感伤。秋风又起流年易逝。几杯酒下肚勾起伤心的眼泪,黄花几点送走了秋光,独自一人浪迹天涯。
创作背景
士感秋而悲,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李致远一生不得志,在晚秋这样一个敏感的季节,自然容易引发他的“秋士之悲”。这首散曲就是为反映秋士之悲及思家念亲而写的,载于《乐府群玉》卷二、《乐府群珠》卷四。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曲起首两句对仗工整,且都用典故。首句引用曹植《洛神赋》的典故,第二句用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曹植喜爱的女子甄氏成为文帝曹丕的妃子,自己也被曹丕迫害,抑郁而终;《琵琶行》是诗人白居易被贬九江司马时所作,诗中对琵琶女寄予深切的同情,并有感于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而格外伤感。所以说“陈王梦断”“学士情伤”。这两个典故为全曲定下了一种惆怅与失落的基调。且曹植的《洛神赋》有“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句,可知他与洛神的相遇正值秋季;而白居易《琵琶行》开头就言“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这两个典故都符合“晚秋”的题面,可谓开篇点题。因在“晚秋”季节,“又见西风换年华”,这既是作者的真切感受,又与前述的典故照应相合,更觉意味深长。“西风换年华”化用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同是感叹岁月游走,世事沧桑。
最后三句写眼前的离别。“一杯添汨酒”化用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句意,描写送别的场景惆怅凄苦。“几点送秋花”这句写景,描写送别的路边零星开着几朵秋花,像是最后送别秋天,意境惨淡。最后一句“行人天一涯”意为从此以后天各一涯,再无会期。这三句明确了此曲的主题是伤离别。作者并没有刻意描写晚秋时节的萧瑟景象来渲染离别的悲伤,仅用“西风”“添泪酒”“送秋花”这几个典型的意象就创造出与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王实甫《西厢记》)同样凄清冷落的送别意境,可见其艺术手法的高超。
此曲几乎句句用典,所用典故中又无不包含作者自己的影子,所以在品味典故的同时,读者也挖掘出了一个流落江湖、志不获骋的天涯倦客形象。所以,曲中所表现的离别之情远非闺中小儿女离别相思的矫揉造作可比,而是饱含着人生际遇乖舛、天涯飘零、后会无期的沧桑与惆怅。因此,虽频繁用典却洗练而不枯涩。作品的每一句都不啻为一声叹喟,诗人将这种种内容纳于“晚秋”的题目之下,其处境与心境的悲凄呼之欲出。
名家点评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世杰:此曲写晚秋思家念亲。首二句以曹植《洛神赋》和白居易《琵琶行》为例,暗寓曲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秋风萧瑟,顿生苍凉,春光早逝,秋色亦尽。几杯添进眼泪之酒,欲饮不能;数朵送别秋天的残花,寂寞开放。末句“行人天一涯”化用古诗《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句意,抒发离别伤感之情,在诱发联想中为读者提供了想像的广阔天地。
作者简介
李致远,元代散曲作家。生卒年不详。孙楷第元曲家考略》根据元代仇远金渊集》卷二《和李致远君深秀才》诗,以为李致远为溧阳(今属江苏)人,当名深字致远。一生不得意,但因穷忘忧,孤傲清高。与文学家仇远相交甚密。明代臧晋叔元曲选》中《还牢末》杂剧署名李致远。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列其为曲坛名家,评其词“如玉匣昆吾”。散曲今存小令二十六首,套数四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4 22:52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