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绣鞋·晚春》是元代诗人
李致远创作的一首散曲。这支小令描写晚春时节的自然风光、民间风情和民俗活动,充满盎然生机。全曲用对比、反衬的修辞手法,化用典故、借景抒情,表达作者对春天将逝去感到惋惜。全曲基调明快,末句点明题旨,引人反思回味,增强了小曲的艺术效果。
作品原文
红绣鞋·晚春1
杨柳深深小院,夕阳淡淡啼鹃2,巷陌东风卖饧天3。才社日停针线4,又寒食戏秋千5,一春幽恨远。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1.红绣鞋:北曲曲牌名。又名“朱履曲”。小令兼用。入“中吕宫”,亦入“正宫”。首二句对。第四、五句多作五字对句。与南曲不同。
2.啼鹃:啼鸣的杜鹃。
3.饧(xíng):麦芽或谷芽熬成的糖,多在暮春转暖季节售卖。
4.社日:古代春、秋季初时祭土神的日子,妇女当日不宜做钱线活儿。
5.寒食:清明节前两天为寒食节,一般禁火三天,吃生冷食。
白话译文
深深小院里种植着杨柳,淡淡夕阳斜照,杜鹃声声啼鸣。这正是春风送暖的好天气,街巷里传来叫卖麦芽糖的声音。才在社日停了针线,又遇寒食节戏荡秋千。整整个春天,内心深远的幽恨却难以排遣。
创作背景
这首散曲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作者写寒食节所看到的场景,一个市民家庭的女孩子在晚春时节有无所适从的伤春愁绪,作者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词。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曲写一个市民家庭的女孩子在晚春时节那种怅然的无所适从的伤春愁绪。全曲语言清丽,写景叙事颇具小镇风情。
曲前三句写景。晚春时节,柳阴已浓,傍晚时分,小院笼罩在淡淡的夕阳余晖之中,归巢的杜鹃时而发出一两声啼叫。小巷尽头,和煦的晚风中又断断续续飘来一两声卖麦芽糖的吆喝声。这三句曲词,前两句为一工整的对偶句,以“杨柳深深”状小院之清幽,又以淡淡夕阳为这清幽之景加上了一层迷离的色彩。接着一散句既别致地点明时令——卖饧天,又巧妙地收束了全曲的写景。至此,作者用简洁的构图、淡淡的设色配之以悠长的卖饧声,为人们展示出一幅独具韵味的小镇风情。后三句和前三句结构上一致,也是一对句铺之以一散句。“才社日停针线,又寒食戏秋千”为一流水对。中国古代妇女受礼教约束,一般难得聚会游乐,但社日和寒食节期间却是个例外,可以看社火,可以荡秋千,可以郊游踏青,所以这时候往往是姑娘们一年中最高兴的日子。但女主人公却不然,“才社日停针钱,又寒食戏秋千”,一个“才”一个“又”极省俭地表现出她那无精打采、无情无绪的心境。这两句看作叙事也可,但如果理解为女主人公的自言自语似乎更佳。细细品味,不难体会到那种“热闹是别人的,作者什么也没有”的孤寂和惆怅。结句“一春幽恨远”似乎点明却又未全然点明。点明者原本明丽的晚春景致何以如此淡淡,原本热闹的秋千社火何以如此无趣。未点明一春幽恨因为什么而起,留给无限遐想,是为青春易逝佳偶未得,还是父母之命不如人意,这就留待体味了。
这支小令于淡淡的景致之中表现人生一种虽不强烈但却持续悠长的惆怅,可以说别具一格。为了和全曲情感色彩相谐和,作者遣词设色均以清淡为原则,但读来却又不是淡而无味,这味就来自“社日停针线”、“寒食戏秋千”、“巷陌卖饧天”这些风俗画面的展示。这支曲子写景叙事全然出自一个居于市镇小巷中的小家碧玉眼中,使之换一角度不失为一幅小镇风情的素描。虽说主人公是无精打采的,但在无精打采中却也透露出春的生机。这大概是此曲回味绵长的奥妙。
名家点评
安徽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宛新彬《元曲百首》:“‘一春幽恨远’坦白说明自己的伤春情绪。‘幽恨’既表现了对春的留恋,也在发泄对自己的青春年华将快速逝去的伤感。”
作者简介
李致远,元代散曲作家。生卒年不详。
孙楷第《
元曲家考略》根据元代
仇远《
金渊集》卷二《和李致远君深秀才》诗,以为李致远为溧阳(今属江苏省)人,当名深字致远。一生不得意,但因穷忘忧,孤傲清高。与文学家仇远相交甚密。明代
臧晋叔《
元曲选》中《还牢末》杂剧署名李致远。明代
朱权《
太和正音谱》列其为曲坛名家,评其词“如玉匣昆吾”。散曲今存小令二十六首,套数四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