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疾病临床表现有:苍白,半数左右有
黄疸及肝,
脾肿大,
继发性者有原发疾病表现·急性
溶血,
休克,
血红蛋白尿,
少尿者发生·..周围血片红细胞呈小球型,表面凹凸不平,可见红细胞自身凝集,碎片,偶见红细胞被吞噬现象,常见有核和嗜多色性红细胞。
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
正常红细胞发育密切相关的蛋白质。根据发表在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的研究结果,他们怀疑这种被称为血色素稳定蛋白(AHSP)的物质在严重的
血液系统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疾病有时是致命性的。
红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血色素,这种物质能够将氧气从肺运输到身体的其他组织,同时它还能够将身体
组织细胞产生的
二氧化碳转运到肺部,排出体外。来自Philadelphia儿童医院的Mitchell . Weiss在接受
路透社记者采访时解释说,每一个血色素颗粒是由两种蛋白质成份构成的,这两种成份被称作α
血红蛋白和β血红蛋白。
‘这种疾病还可能导致骨骼畸形和变弱。在严重的患者中,会由于身体不能够产生红细胞而导致死亡。在病情中度的患者中,机体不能产生足够的红细胞来携带氧气。’对于这些患者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输血。
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婴儿时期,如果体内储存的铁被用尽而饮食中铁的含量不够,消化道对铁的吸收不足补充
血容量和红细胞的增加,即可发生贫血。其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正常新生儿血容量约为85ml/kg,
血红蛋白约190g/L。
新生儿期体内总铁量的75%以上在血红蛋白中,约15%~20%储存在
网状内皮系统,合成
肌红蛋白的量很少。酶中的铁不过数毫克。因此新生儿体内铁的含量主要取决于血容量和血红蛋白的浓度。
血容量与体重成正比。倒举一个3.3kg的新生儿与一个1.5kg的早产婴比较,其体内总铁量相差120mg。
正常新生儿其体内铁的含量约70mg/dl,
早产儿及出生
低体重儿体内的铁量与其体重成正比。生后生理性
溶血所放出的铁储存在网状
内皮细胞,加上储存铁足够生后体重增长1倍的应用。故
出生体重越低,体内铁的总量越少,发生贫血的可能性越大。此外,胎儿经
胎盘输血给母体,或双胎中的一胎儿输血给另一胎儿,以及分娩中胎盘血管破裂和胆带结扎等情况(
脐带结扎延迟的,可使新生儿多得75ml血或40mg铁),都可能影响新生儿体内铁的含量。
母亲妊娠期间有
缺铁性贫血,与婴儿贫血并无肯定的关系,因为胎盘可将
血清铁含量低的母体内的铁运送到血清欠浓度高的胎儿体中,无论母亲缺铁与否,或饮食的质量如何,输入用同位素标记的铁后,约有10%的铁进入胎儿体内。故出生时,无论母亲有无贫血,新生儿的
血红蛋白、
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的浓度并无明显差别,与母亲的血红蛋白并不成比例。即使母亲患中或重茺贫血,婴儿的血清铁蛋白仍可在正常范围内。
小儿生长迅速,
血容量增加很快。正常婴儿长到5个月时体重增加1倍。早产婴增加更快,1岁可增加6倍。若初生地
血蛋白为19g/dl。至4.5~5个月时降至11g/dl左右,此时仅动用储存的铁即可维持,无需在食物中加铁。但
早产儿则不同,其需要量远超过正常婴儿。
正常婴儿体重增加1倍,保持
血红蛋白于11g/dl,其体内储存的铁是足够用的。所以在体重增长1倍以前,若有明显的
缺铁性贫血,一般不是由于饮食中
缺铁所致,必须寻找其他原因。
??2. 正常细胞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5. 排除其它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之可能。
??不是所有慢性疾病伴随的贫血都称为
慢性病贫血。某些慢性疾病(如肝病、肾病、内分泌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由于各种症状,如
纳差、失血及
骨髓抑制等因素导致的贫血应该称为慢性系统疾病性贫血或
继发性贫血,而不应称为慢性病贫血。继发性贫血在症状得到纠正后应有改善。
??临床上
慢性病贫血常与
缺铁性贫血同时存在,给这类患者补充铁剂治疗后,
血红蛋白可有改善。只是应该与单纯慢性病贫血相鉴别,因为后者是不应该补充铁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