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兰(学名:Rhizophora stylosa Griff.)是红树科、红树属的植物。乔木或灌木,高达8米。树干红色或灰色;基部有发达的支柱根;叶圆形或矩圆状椭圆形,顶端凸出或钝短尖,基部阔楔形;花序梗纤细,从当年生的叶腋长出,与叶柄等长或稍长,有2至多花;果倒梨形,平滑;种子圆柱形;花果期秋冬季。
形态特征
是红树科红树属的植物。乔木或灌木,高达8米。树干红色或灰色;基部有很发达的支柱根。叶圆形或矩圆状椭圆形,长6.5-11厘米,宽3-4(-5.5)厘米,顶端凸尖或钝短尖,基部阔楔形,中脉和叶柄均绿色;
叶柄粗壮,长2-3厘米;托叶长4-6厘米。花序梗纤细,总花梗从当年生的叶腋长出,与叶柄等长或稍长,有2至多花;花具短梗,基部有合生的小苞片;
花萼裂片淡黄色,长9-12毫米,宽3-5毫米;花瓣比萼短,边缘被白色长毛;
雄蕊8,4枚瓣上着生,4枚萼上着生;子房上部半球形,下部为花盘包围,长1.5毫米,花柱丝状,长4-6毫米,柱头不明显的2裂。成熟的果实倒梨形,平滑,顶端收窄,长2.5-3厘米,直径1.8-2.5厘米;种子圆柱形,长30-40厘米。花果期秋冬季。
近种区别
该种与
红茄苳很相近,惟花柱长4-6毫米,而后者极不明显,长0.5-1.5毫米,过去不少人将它误定为红茄苳。
产地生境
红海兰分布于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爪哇)、新西兰、澳大利亚(北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徐闻、阳江和廉江)、海南(东北部)、广西(防城和合浦)和台湾省;生长于沿海盐滩红树林的内缘。对环境条件要求不苛,除沙滩和珊瑚岛地形外,沿海盐滩都可以生长。
生长习性
红海兰耐水淹和盐碱,喜肥沃、深厚的淤泥。
繁殖方法
种子采集
红海兰为典型的胚生植物,每年的6-8月为成熟期,当胚轴由绿色逐渐变成红褐色,胚根先端有小点分布时,表明果实已成熟。采集时,最好选取胚轴长度25厘米以上,大头直径1.4厘米以上,这样的种子培育出的小苗才健壮。有虫蛀的、已出芽萌根的、受损严重的胚轴应抛掉弃用。胚轴在育苗前需进行消毒处理,把胚轴放在百菌清溶液或多菌灵溶液中浸泡2分钟即可。
圃地基质
苗圃地的选择:陆岸环境不适合红海兰的育苗,其立地条件多盐碱地,为提高育苗成活率,一般选在大片潮水正常涨及的红树林疏林地,离居民区近,淡水供给充足。
育苗基质:红海兰幼苗的根、茎、叶对基质盐度有一定的要求,低盐促进生长,高盐抑制生长,所以以土层深厚的沙壤土为宜,含盐量1.27%左右,通常用容器育苗,容器规格为15厘米×20厘米。
播种方法
播种前用高锰酸钾溶液对苗床进行消毒。把消毒过的胚轴垂直插入苗床,插入深度为胚轴的1/3,种子插入苗床后,可用手轻轻按压一下基部,以便胚轴、基质紧密,同时在苗床上喷洒农药,防止螃蟹危害,播种初期盖上透光率为60%的遮光网。
栽培技术
苗期管理:在幼苗生长时期,要根据潮汐的变化和海水盐度给幼苗浇水,退潮时应用海水对苗木进行浇水。平时早晚各浇一次淡水为宜。注意及时清理苗圃内潮水冲来的污染物及危害生物。20天后生根抽芽后,可打开遮光网炼苗。
起苗:播种5-6个月后,当苗木长高到40-50厘米时,可以起苗出圃。根部保留部分泥团,细致包扎,苗顶向上并装在箩筐里才可以运输。
栽植:将苗木运输到造林地,对退潮后的裸露的滩涂地进行边定标边种植,最好沿海岸线进行行状定位,海水涨退潮方向为株行距,挖穴规格为20厘米×25厘米,把配制好的基肥和泥土搅匀后放入穴中,栽植深度约10-12厘米。
抚育管理:幼林期不进行除萌,3年后林分郁闭度大了就考虑去劣留优疏伐,并保留林木分布均匀。
病虫防治
红海兰虫害较多,根据不同虫害对症下药,有趋光性的害虫用诱虫灯诱杀,其他的害虫可选择在各代幼虫发生的盛期喷洒农药。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树皮含单宁17-22%,可作染料。
生态价值
红海兰是红树林的主要组成树种之一,对抵御海浪冲击比其他同属种要强,支柱根发达,可抵御风暴、浪潮,起着防风护岸的作用。维持海岸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是中国沿海区域生态平衡最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之一。作为近海植物,长期泡在海水里,为微生物、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