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补》是清代归锄子撰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四十八回,成书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
内容简介
书叙黛玉魂归幻境,警幻仙子与女娲相商,暂借三生石以补离恨天,让黛玉返魂。黛玉复活后,看破红尘,返扬州故里。
宝玉与宝钗成亲后,夫妇不和。宝玉得知黛玉返魂,即去扬州寻找,未遇。宝钗自宝玉走后,郁郁而亡。贾母等找回宝玉,并为其聘定黛玉为妻。宝玉应试获隽,授翰林,奉旨完婚。黛玉主持家政,清除积弊,贾府经济好转。宝钗时被遣借体还生,于是宝、黛将宝钗、晴雯、袭人等接回大观园,和睦度日,又广做善事,在家中建太虚幻境。最后,宝玉在梦中与众女同观已经修改过的《金陵十二钗图册》,顿悟世情。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归锄子自序说他续书的动机是:“借生花之管,何妨旧事翻新;架嘘气之楼,许起陈人话旧:此‘后’、‘续’两书所以复作也。但如宾岂有并尊,抑后来更难居上。屈我潇湘之位,尚费推敲;让人金石之缘,终留缺陷。”由此可见,归锄子是不满《后红楼梦》《续红楼梦》二书,所以自己操笔,以为黛玉吐气扬眉。正是这种想法,导致了《红楼梦》的续书不断涌现。归锄子对“后”、“续”二书的意见,在第一回开始也作了阐发,云:归锄子告于友曰:“《红楼梦》一书写宝、黛二人之情,真是钻心呕血,绘影镂空,还泪之说,林黛玉承睫方干,已不知赚了普天下人之多少眼泪,阅者为作者所愚,一至于此。余欲再叙数十回,使死者生之,离者合之,以释所憾。”友曰:“已有《后红楼》、《续红楼》矣,不能扫弃陈言,独标新格。”归锄子曰:“后、续两书,各有所长,然宝、黛卒合,不从自己构思设想濡笔蘸墨而来,于心终未释然。”
后面,作者又说自己馆塞北,梦中青埂峰石做人言,令他去掉《红楼梦》后二十回,“补其缺陷,使天下后世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于是作成此书。《红楼梦补》“直接前书九十七回,自黛玉离魂之后写起。凡九十七回以前之事,处处照应,以后则各写各事”(《例略》)。
人物介绍
【林黛玉】在贾宝玉与薛宝钗婚礼之时,黛玉含恨而死,香魂来到太虚幻境。警幻仙子说本来为了酬报神瑛的灌溉之恩而入世,若如此撒手,不是酬恩反报怨了,遗她回去。因此黛玉得以复活。不久,婶母把她接回扬州。此时黛玉对宝玉已心灰意冷,每天虔拜观音大士。得知宝玉为她而出家,对宝玉的爱又萌发出来,所以当王熙凤前来提亲时,她便允从了。经北静王为媒,皇帝赐婚,终于与宝玉完姻。她和宝玉的婚姻,得到了命运、人伦、政权几个方面的承认,而且婚事有元春省亲一样的豪华气派。作者通过各方面的渲染,使她与宝玉的结合和当年宝钗偷嫁宝玉成了鲜明的对照。复活后的黛玉,不仅身体健康无恙,而且性格大改,并显示出了惊人的治家理财的才干,使干练的王熙凤也佩服得五体投地,自愧不如。如宽宏大量,不记前仇,不歧视人,接纳宝钗,不计较名分,招进袭人,好言劝慰;让宝玉收晴雯、紫鹃、莺儿、袭人为妾,全无妒嫉之心,感化赵姨娘,挽救贾环。通过她的作用,改变了贾府过去互相倾轧的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融融相处,拯救了频于倾败的贾府。黛玉的所做所为,使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薛宝钗、花袭人、赵姨娘等人深为感动,无不从内心里发出对往事的忏悔。林黛玉不仅赢得了婚姻上的胜利,也赢得了人格上的胜利。
【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后,发觉受骗,暗中决定履践前言,出家当和尚,和薛宝钗保持夫妻名分的姊弟关系。中举后,私出到大荒山出家。在大荒山上得到了失去的宝玉。因与黛玉情缘未了,被成仙的柳湘莲送到金陵甄宝玉家。在甄家得知黛玉没死,便向甄宝玉述说与黛玉的情缘,说出了不得黛玉婚姻不回家的誓言。贾府从甄宝玉那里得知此情后,上下人等皆以为宝玉未娶黛玉是失策。王熙凤不得不到扬州向林家提亲。适得皇帝赐宝黛二人婚姻诏书到了金陵,宝玉回家,考中进士。殿试之日,在一派豪华气氛中,与黛玉结成良缘。之后,收晴雯、紫鹃,又再娶借体还魂的薛宝钗,又收莺儿与袭人。受仙人之意,修造了太虚宫。在贾府诸事如意的除夕之日,贾宝玉得一梦,梦游太虚宫,抄了已改过的金陵十二钗正副册上的字句,正与黛玉等看时,惊醒,却是红楼一梦。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该书从《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截续,让黛玉死而复生,与宝玉成婚,终成大团圆,而原作各色人物或受到惩罚或得到完满结局,带有强烈的补憾色彩。这也是多数续红之作所共有的,但在续作结尾作者自扫其迹,写出全书只是宝玉一梦,更具有思想深度。
鲁迅是将《红楼梦补》赫然列入“更补其缺陷,结以团圆”的《红楼梦》续书之内的。而归锄子之所以要如此写,则前已指出犀脊山樵已代为答曰:是因为以王夫人为主体的前书中“淑者不淑,而良者不良”,“私固无私,惑亦未惑”。所以他要从九十七回写起,由警幻修改十二钗册,令黛玉回魂,让“大观园里,多开如意之花,荣国府中,成享太平之福”,使读者能“扬眉吐气,一雪书中之愤恨”。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尽管归锄子在书中也写得花团锦簇、其乐融融,且有借尸回魂等荒诞不经的情节,然而书中对生活细节的展现基本上还是写实的。最后又以李公佐“南柯一梦”式的写法结束全书,明示书中所写不过子虚乌有。
艺术特色
对《红楼梦》情节与细节的模仿,《红楼梦补》中处处可见,有的是太想与原作保持一致,乃至亦步亦趋,显得重复,比如第六回小红与紫鹃在蜂腰桥上密谈,小红将窗子推开半扇,照搬原著第二十七回小红与坠儿说话被宝钗偷听一节。有的是与原作相对应,如原作有千红一窟的茶、万艳同杯的酒,续作中就有蠲忿花与忘忧草上的露珠炼制的茶。也有的情节移植巧妙,起到了承上启下或埋下伏笔的作用,等等。除此之外,续作对原作的照应还体现在对原作前九十七回情节和细节的回顾上,如讲到书厅,会提到是贾政曾经打宝玉的书厅;写黛玉乘舟看见长河落日的景色,会回忆香菱学诗;闲笔写藕官挖笋,也不忘带一笔火腿鲜笋汤,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以看出作者下了很大功夫去回应原著,试图创作出于原著风格一致的续作。但或许是作者才力不足,或者是太想与原作保持一致,情节的移植虽有成功之处,但总体上与独创精神相违背,因袭太多,附骥太重。
作品评价
晚清文学家
姚燮《读红楼梦纲领》云:“按此书别开生面,亦有近情动人之处。”
近代红学家吴克岐《忏玉楼丛书提要》云:“解庵居士称翻案诸作,此为第一,吾亦云然。然宝黛为木石姻缘,质锁作定,大可删去,眼泪化金,尤属无理。至于通体口吻,与原书逼肖,可谓善于仿者矣。”
版本信息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藤花榭初刊本;清道光十三年(1833)藤花榭重刊本,藏辽宁省图书馆;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藤花榭重刊本,藏上海辞书出版社;清光绪二年(1876)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本;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上海镕经阁石印本;1914年上海共和书局石印本;1923年上海启新书局石印本;1936年上海世界书局铅印本。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影印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本,1987年春风文艺出版社“红楼续书选”排印本.198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红楼梦》资料丛书·续书”排印上海镕经阁石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清道光十三年(1833)藤花榭重刊本。
作者简介
“归锄子”,沈懋德,字寅恭,号归锄。浙江桐乡人。嘉庆、道光时期戏曲家,著有杂剧《奇烈记》《后白蛇传》,传奇《香雪缘》《旌烈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