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檎近
词牌名
红林檎近,词牌名,又名“红影”。以周邦彦红林檎近·高柳春才软》为正体,双调七十九字,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七句三平韵。无变体。代表作品有袁去华红林檎近·森木蝉初噪》等。
词牌沿革
红林檎近,唐教坊大曲名,后用作词调名。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引唐郑常《洽闻记》云:“唐永徽中,王方言于河滩拾得小树,栽之。及长,乃林檎也。进于高宗,以为朱柰,又名五色林檎。俗云‘苹婆’,此云‘相思’,教坊有此曲名,隶双调。”“红林檎近”词调始于宋周邦彦,见《清真集》,入双调(夹钟商)。蒋氏《十三调》注“双调”。
北宋新声,适宜写景,抒怀。周邦彦词两首,一首词写初春之景,另一首词写冬景,两首词音节凝重,调势极平稳。南宋袁去华一词,词意纤细而脉络清楚,故无以诗法入词之缺憾。
此调亦名“红影”,见清史承谦词。万树词律》、陈廷敬等《钦定词谱》皆不载此别名,或为史承谦自拟。
格律说明
正体,双调七十九字,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七句三平韵。以周邦彦《红林檎近·高柳春才软》为代表。此调始于《清真集》,以此词为定格。前段起四句,后段起二句,似五言古诗,后段结句拗体。周词二首、袁去华词一首及方千里杨泽民陈允平和词六首皆然。 前段第一句,方词“晓起山光惨”,“晓”字仄声;陈词“三万六千顷”,六字仄声。第二句,杨词“风棱犹壮寒”,“风”字平声。第三句,方词“寒色上妆阁”,“寒”字平声;陈词“庾岭封的皪”,“封”字平声,“的”字仄声。第四句,袁词“墙梢挂斜阳”,“墙”字平声。第五句,周词别首“才喜门堆巷积”,“才”字平声,“喜”字仄声;陈词“妨他踏青斗草”,“踏”字仄声。第六句,陈词“纷纷柳絮飞残”,“纷纷”二字俱平声;杨词“更无茅舍蓬窗”,“茅”字平声。第七句,陈词“先自懒弄晨妆”,“先”字平声;袁词“晚庭谁与追凉”,“庭”字、“谁”字俱平声。第八句,周词别首“清池涨微澜”,“池”字平声。后段第一句,方词“游冶寻旧侣”,“游”字平声。陈词“望帘寻酒市”,“帘”字平声。第二句,袁词“坐待月侵廊”,“坐”字仄声。第三、四句,陈词“控持紫燕,芹泥未上雕梁”,“控”字、“未”字俱仄声。第五句,杨词“待乔木都冻”,“木”字仄声。袁词“渐参横斗转”,“斗”字仄声。第六句,方词“珠帘人报”,“人”字平声。结句,周词别首“放杯同觅高处看”,“同”字平声。
格律对照
正体
格律对照例词:《红林檎近·高柳春才软》
中仄中平仄,中平平仄平。中仄中中仄,中平仄平平。中中中平仄仄,中中中仄平平。中中中仄平平。平中仄平平。
高柳春才软,冻梅寒更香。暮雪助清峭,玉尘散林塘。那堪飘风递冷,故遣度幕穿窗。似欲料理新妆。呵手弄丝簧。
中中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平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中中仄,平平中仄,仄平中仄平仄平。
冷落词赋客,萧索水云乡。援毫授简,风流犹忆东梁。望虚檐徐转,回廊未扫,夜长莫惜空酒觞。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
典范词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12 20:50
目录
概述
词牌沿革
格律说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