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村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下辖村
红星村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前身为麻布村,在现今的石岩湖底,全村人皆姓周,其祖先于元皇庆、延祐年间(1312一1320年)由长乐县(今五华县)迁居此地成村,属客家人。村庄起名源于周氏先祖于河边山坡种麻,长势旺盛。在抗日战争时期,麻布村为东江纵队活动区域。
历史沿革
红星村的前身为麻布村,在现今的石岩湖底,全村人皆姓周,其祖先于元皇庆、延祐年间(1312一1320年)由长乐县(今五华县)迁居此地成村。因在河边的山坡上广种芒麻,用于织布,故取名麻布村。1958年,因修建石岩水库,将原宝安县石岩乡麻布村的一部分搬迁到现在的位置,原地名红坎头,后改名红星村。1995年,红星村从长圳村分出,成为独立行政村。
1958年,属宝安县沙井公社;1960年,属公明公社玉塘大队;1979年1月,属深圳市公明公社长圳大队;1981年,属深圳市宝安县公明公社长圳大队;1983年,属宝安县公明区玉塘乡;1986年10月,属公明镇长圳村;1993年1月,属深圳市宝安区公明镇长圳行政村;1995年11月,属红星行政村;2004年,属公明街道;2007年,属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街道;2015年,属公明街道红星社区。
民系方言
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人口
村民均为周姓。
2015年末,户籍人口183人,其中男性86人,女性97人;80岁以上6人,最年长者96岁(女);实际在村人口147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36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13人。
经济
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薯类、花生、豆类等农作物为主。改革开放后,引进“三来一补”“三资”企业。现村集体经营厂房出租和少量的工业、商业产品。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金融投资等。
文化习俗
客家山歌是该村的传统文化,现已启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周长发、周常娣。该村的客家山歌歌词基本上是四句和五句七字体,第一、二、四句押韵。往往是即席而唱,脱口而出,唱得情深意切,男女对唱是其典型形式。客家山歌唱腔丰富,节奏自由富有变化,演唱艺术上,继承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常用直叙、比喻、双关、歇后、夸张、叠字等手法。山歌种类 繁多、有山歌号子、爱情山歌、尾驳尾、戏请歌、虚玄歌、逞歌、猪迷、哀歌等。
《红星村族谱》为周姓族谱的一部分,是关于红星村周姓一系的复印件。村中有《绿野明珠—红星村纪事》,沈仁宽、陈永纂修于2015年。
每年重阳节,村里三房周姓村民中,大房和二房的后人自发组织前往石岩料坑、石岩小学等地祭祖扫墓。
过冬至也叫“过冬年”。村民要杀鸭,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圆,过去富裕的人家要吃鹿茸、人参补冬。一些生意人或公务繁忙者也会想方设法抽空回家备食过冬至。
特产
特色农产品有桂味荔枝、糯米糍荔枝。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粄饭、松糕、咸肉粽、煎堆等。
地方事业
松白路经过该村。20世纪70年代通电,90年代通电话、通自来水和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世纪末通互联网。该村有星辉幼儿园,2015年在园幼儿400人,教职工45人;有篮球场、红星文化广场、红星村老人活动中心、村民健身室、红星图书室(藏书1万册)等。
1958年,为了灌溉便利,开始修建石岩水库,麻布村村民从淹没区整体搬迁,分成三组:一组迁往西乡,一组迁往石岩,一组留在原地,迁往村西北面的山坡上。留在原地山坡上的村落先定名红坎头村,后改为红星村,属公明乡长圳大队。红星村总面积为2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为1900平方米,有50间客家民居,多数为平房。
地方荣誉
2006年8月,该村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革命老区”。
代表人物
周秀(1922一1945),革命烈士。1943年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1945年在东莞县霄边战斗中牺性。
周志辉(1934一2012),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9年参加西藏平叛,1960年转业到那曲地区安多县,曾任安多县副县长,那曲地区财政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等,1980年担任中国银行深圳支行行长。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8 16:4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