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河
辽河干流水系的河流
红山河是辽河干流水系的河流,发源于辽宁省昌图县泉头镇护林村山岔,流经护林村等九个村落流入红山水库。
河流简介
红山河是辽河的三级支流,然后经由红山水库流经太平乡、四面城镇,在宝力镇杨家村大岗屯子西流入二道河,成为辽河的二级支流,再流入昭苏太河成为一级支流,最后流入辽河。红山河虽然短小,流量有限,但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四面城仁里村村民在红山河谷里挖沙时挖出猛犸象的槽牙和披毛犀牛的骨架可知,此河有近万年的历史。尽管我们不知道远古时代红山河道的流经位置和河水流量的大小,但猛犸象、披毛犀牛等古生动物能悠闲地生活在这里,说明这里水分充足,百草丰茂,空气温暖湿润,很适应古代野生动物在这里生活,这与红山河流淌着充沛的河水是分不开的。公元前西汉武帝时期,濊貊人在四面城建立扶余国,皇城就是现在四面城的古城遗址。当时建城时也是看准了城北红山河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它可以为城内提供丰富的水源,同时也是一道天然的路障。红山河两岸也曾是刀光剑影的古战场,特别是在四面城一带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古代战争。如高句丽灭掉扶余国的战争,薛礼征东攻打扶余城的战争,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兵灭掉渤海国的战争,耶律留哥结蒙反金大战金宣抚蒲鲜万奴的战争都发生在四面城一带的红山河两岸。
红山河两岸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别好,幽雅壮丽,景色宜人。河两岸长有很多高大的白杨树、柳树、榆树以及柳树林子,人们叫它柳树毛子。特别是河道的拐弯处更是如此,大树枝叶繁茂,柳林连成一片。红山河河套大树的高枝上百鸟齐鸣,叫声不断。在这些鸟当中,有被当地人称作的乐亭贝、腊嘴、灰眉、麦溜子、红蛋壳、蓝蛋缸、虎不拉等各种鸟类,因那时没有环境污染,红山河水清澈见底,清清的河水里,鱼翔浅底,河虾舞动,还有乌龟和螃蟹潜在水里,浅水滩里还藏有蛤蜊。
水利建设
千百年来,红山河水浇灌着两岸的肥田沃土,带给两岸人民富裕、幸福和快乐的生活,使两岸人民感到满足。但由于红山河多次洪水泛滥,也给两岸人民带来恐惧和灾难。如1951年的连绵大雨,东山里发生山啸,也就是威力巨大的泥石流,河水突然暴涨,泛滥成灾。汹涌澎湃的洪流冲毁了两岸大片良田和住宅。
为根治水患,1958年大跃进时,昌图县领导响应上级号召,带领全县四万多民工兴修水库,其中红山水库就是在这一年修成的。1969年又加以扩建重修,那时的机械化程度十分落后,根本就没有现在的挖掘机、铲车、推土机和翻斗车等机械化工具。修建偌大的水库而全部都是人工操作,最基本的使用工具就是土篮子、铁锹或少量的推车。远处取土,是车拉人推,然后由人把土挑到坝段上去,整个工程全是人海战术。今日的红山水库坝址位于在红山河上游,是一座以城镇供水、灌溉为主,养鱼为辅的综合利用水库,水库总库容2748万立方米。虽然跟清河、柴河、南城子水库相比小得多,但这座水库却是钓鱼人的天堂,四平、开原、铁岭沈阳的钓友都没少来这里钓鱼。看到今天这座壮观的红山水库,想起自己也曾为修建它流淌过汗水,自然也体会到一点点的荣誉和骄傲。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由于当时疏于管理,生产队及社员乱砍乱伐现象十分严重。前后几年时间,河两岸一人多高的柳树毛子竟被全部砍掉,连树根也被刨了出来用于烧柴。河套里枝叶繁茂的各类大树也先后被生产队全部伐光,用于建房或他用,光秃秃的红山河两岸变得一片荒凉。后来河两岸这些过去的林地和荒草甸子被开垦成一片片农田,农作物一直种到河边。过去那种清风柳荡、鸟语花香的美景佳色早已一去不返,过去的各种野生动物以及春夏之际的各种鸟类今日皆无,甚至过去成群结对的麻雀、乌鸦也都少见。特别是近些年来气候的变化,往往是大旱少雨,大地变得干涸。和过去相比,雨量相对减少,水资源贫乏,再加上红山河上游水库和各地用水的截留,使得河水越来越少,甚至几十年没有过发水涨潮,更没有出现过洪水泛滥。现在河道变窄,几乎成了一条沟渠。
红山水库
红山水库位于辽河三级支流红山河上游,距昌图镇18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城镇用水为主,兼有养鱼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05km2 ,总库容2748万m2。工程于1956年3月动工兴建,1962年为保下游安全,于汛前扒口泄流。1969年复建,1970年全部竣工。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长1350m,坝顶高程148.37m,坝顶宽度5m,最大坝高15.99m。断面为迎水坡1:3.0,背水坡在140.5m高程处设2m宽戗台,140.5m高程以上为1:2.5,140.5m高程以下坡比为1:3.0。坝顶上游设浆砌石防浪墙,墙顶高程149.47m,墙高1.1m。大坝迎水坡采用块石护坡,背水坡碎石护破护至坝脚。
红山水库自1969年开始蓄水以来,土坝坝坡稳定,但下游坝脚旧河床处却多次发生渗漏,现将先后发生渗漏险情及处理情况介绍如下1969年水位涨到143.5m时,在桩号0+700-750段下游坝脚发生软化,产生渗流管涌等现象,1973年5月-10月埋无砂管做砂盖重处理。
1975年7月15日库水位143.50m时全坝脚发生散浸现象,0+380-0+680段坝脚外30-40m内明显变湿,当库水位接近143.58m,坝脚管涌,同年做了砂盖重处理。1982年以前,经几次处理,坝脚仍然漏水,渗流量亦末减少。1995年汛期最高水位143.17m时,坝脚产生渗漏处达6处之多。
综合治理
为了对红山水库渗漏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曾对土坝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探。由已知的钻孔资料来看,大坝坝基河床有一宽约250m河床冲积层,冲积层主要分布为粗砂夹卵石等沉积物,向两侧逐渐变成中砂或细砂,部分地段有淤泥质粉砂夹层。建库时没做任何基础处理措施,坝体直接和主河槽的砂层接触,因此当库水位抬高产生压力,通过砂层渗透而产生基础漏水,个别地段形成上升泉,且渗透量较大。而且,历年来发生管涌的位置和本次用钻探推定的旧河床中心部位一致,其它位置也未发现有较大的渗漏通道或现象。因此可判定本层为水库多次发生管涌的主要通道。
通过现有地勘资料分析,红山水库坝体质量比较差,坝的土体松散,有孔洞、裂缝。经井下电视照象及灌浆孔取样鉴定,发现大坝较松散,有许多孔洞、裂缝存在,尤其坝下7m以内裂缝更多,宽度最大达25mm。另外按土的其它物理指标,孔隙比为0.568~0.696,小于1而大于0.5,表现土质松散而夯的不实,土的饱和度0.882~0.97,大于0.8而小于1,说明土质潮湿,土的塑性指数1.27~15.9,说明土处于塑性状态。另外土的含水量过大。从土的含水量看,饱和度在部分在90%以上,接近饱和含水量;从稠度看,1980年取土样有一半土样稠度超过0.25,处于可塑状态,土的干容重也过低,实际干容重在1.4~1.5g/cm3,最低值只有1.38 g/cm3。总之,红山水库经过勘探调查,已经说明到了急需处理的程度。从基础看,砂砾石层漏水常年不断,有的已形成管涌。从坝体看,现有大坝质量情况,一旦遇到高水位,即使不漫顶,大坝也会大量漏水,坝体稳定性也受到了危胁,因此,红山水库渗漏问题急待解决。
通过对红山水库土坝坝脚发生的渗漏、管涌的原因分析,必须做防渗处理。处理方法有帷幕灌浆和高喷灌浆两种方法,其中:帷幕灌浆不受水位限制,优点较多。但从坝基基础取样试验结果来看,可灌比水泥浆在3.88~.5之间,土浆法15.5~6之间,且粘土比例较大,不均匀系数在3.81~2.29之间,只适用于灌水泥粘土浆。而坝基砂分布沿河床向两岸越来越细。根据灌浆砂层情况,借鉴其他地区灌浆经验,采用普通帷幕灌浆解决该库坝基渗漏,效果不会太理想。
高喷灌浆建造防渗帷幕解决水库渗漏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日本C.C.P工法引进的一种新的灌浆工艺,多年来用此工艺解决多座水库渗漏问题,取得了丰富经验和良好的防渗效果。根据红山水库的实际情况,红山水库的大坝基岩基础为白垩系红色地层,岩性为泥岩,泥质胶结的粉砂岩等一套比较松软的沉积碎屑岩,塑性较大,抗压强度低,厚度大,受构造运动影响轻微,没有漏水构造的存在,是天然良好的不透水层。高喷的水泥粘土浆能嵌入地层中,不存在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漏水问题。
根据红山水库实际情况,在全坝段构筑一道防渗墙,全长110米。为使防渗墙与基岩良好结合,灌浆钻孔需伸入岩面0.3~0.8米。根据地质剖面图所示,岩面最深为22.0米,故钻孔底高程设计为125.8米。为了提高坝体的抗渗性,高喷墙顶面高程与坝顶高程同高,即148.8米。墙体结构,据相近地层的实测资料,灌浆孔每侧的板墙长度可达1.5~3.0米。本工程选用1200喷咀,孔间距为1.6米,每孔每侧的有效利用长度为0.92米。为了增加墙体的厚度,灌浆采取摆喷工艺。板墙厚度可达0.2~0.4米。高防渗墙的渗透系数可达到1×10-5cm/s,浆液配合比(重量比):水泥粘土:水=1:1:1.6。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14 22:44
目录
概述
河流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