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牛椋鸟(学名:Acridotheres burmannicus)是椋鸟科、八哥鸟类,中等大小,体长约25厘米。整个头、颈白色,眼周裸皮和眼先黑色。上体暗褐色,下体粉棕色,尾黑褐色具黄褐色端斑。野外特征明显,容易识别。虹膜淡黄色至暗褐色,眼周裸皮和眼先铅色或黑褐色。嘴红色,下嘴基部黑色,脚黄色或橙黄色。
红嘴椋鸟整个头、颈、颏、喉和上胸污白色。背、肩暗灰褐色,腰和尾上覆羽变淡。中央
尾羽暗铜褐色,外侧尾羽黑色具宽阔的白色或黄褐色端斑。翅上
覆羽和
次级飞羽铜褐色具黑色羽缘,初级覆羽黑色具白色尖端。初级飞羽黑色,基部白色,尖端具窄的青铜色羽缘。颏、喉白色,胸、腹和两胁粉红葡萄色或粉棕色。肛周、尾下覆羽和覆腿羽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亦为白色。
虹膜淡黄色至暗褐色,眼周裸皮和眼先铅色或黑褐色。嘴红色,下嘴基部黑色,脚黄色或橙黄色。
相似种
黑领椋鸟(Sturnus nigricollis)虽然头、颈亦为白色,但眼周裸皮不为黑色而为黄色,嘴不为红色而为黑色且具黑色领环。区别极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红嘴椋鸟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
阔叶林、河谷和农田耕作区,也出现于城镇和乡村附近的原野和小块丛林中。
行为:留鸟。既在树上也在地上栖息和觅食,下到地上活动的时间明显多于树上。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傍晚常集成大群栖息于树上,彼此尽情地呜叫,显得异常吵闹和嘈杂。通过散步、奔跑或飞行来捕捉猎物。
食性:主要以蝗虫、蚱蜢、
鞘翅目昆虫以及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果实、花蜜、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繁殖期4-7月。筑巢季节集中在4-6月,但第二次筑巢可能要等到8月。通常营巢于树洞中,有时也见在房屋墙壁洞中营巢。每窝产卵2-6枚。卵蓝色,为阔卵圆形。大小为24-30毫米×19-23毫米。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红嘴椋鸟,红红的尖嘴,白白的“帽子”,青青的“外套”,十分醒目典雅,它的姿色吸引了历代花鸟画家人画。宋代画花竹、鸟禽的画家崔白,他的寒雀画卷就图录于《故宫书画集》中。当代上海画家钱行健的寒雀小品,也很特显红嘴椋鸟的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