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塔
中国河南开封市境内建筑
繁(po,二声)塔位于古城开封东南古繁台,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繁塔位于河南省开封市东南,原名兴慈塔,是开封兴建的第一座佛塔。因建筑在繁台之上,得“繁塔”名。
历史沿革
五代后梁高祖朱温曾在台上阅武,所以曾有一个时期叫高台为讲武台。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曾在台上兴建寺院,落成之日,恰巧是周世宗柴荣的生辰“天清节”,为了作柴荣的功德院,便给寺取名天清寺。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将后周的末代皇帝周恭帝从皇宫赶出后,曾逃到天清寺避难住了一段时间。
北宋时期,天清寺的名声很大,与当时的相国寺、开宝寺、太平兴国寺并称为京都四大名寺
据北宋王瓘写的《北道刊误志》记载,宋开宝年间(968至975年),重修天清寺时,同时在寺内兴建了一座砖塔,名为兴慈塔,也称天清寺塔,因其坐落在繁台上,故俗称繁塔。繁塔的兴建与铁塔不同、铁塔是北宋政府出钱修建的,所以建得很快。繁塔是由当时的官僚倡导,从民间募集资金修建的,所以建得时间很长。现存繁塔里面洞壁上镶嵌石刻中有建塔捐献过钱财和实物者的姓名和年月。石刻题记表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繁塔才建起一个高高的塔基,到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甚至到宋淳化元年(990年),还不断有人向建塔工程捐献钱物。根据塔内碑刻内容推测,繁塔大约筹建于开宝中期,竣工于宋淳化元年(990年)以后。从筹建到竣工前后经历了20多年。繁塔是等边六角形宝塔,原塔高九层,是当时开封最高的塔,这比著名的开封铁塔高得多,至今开封流传着铁塔与繁塔对比的说法:“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到繁塔腰”。元末天清寺毁于兵火,九层繁塔因雷击遭到部分损毁。
明洪武十六年(1384年),僧人胜安在天清寺南前楼废址上兴建佛殿,因寺前有国相门,故取名国相寺。洪武十九年(1386年)又在天清寺原址上复建新寺,仍复原名天清寺。同时,僧人胜安、圆真等在寺西北白云阁废址上建寺,名为白云寺,国相寺、天清寺、白云寺在繁台上南北排列。明朝末年,黄河水淹开封,三寺淹毁,和尚散离。清朝初年,僧人桂山和尚带领门徒去山西五台山朝拜。途经开封时在繁塔门洞里居住数年,后来他依靠河南巡抚张自德的力量,在繁台上又重建一座寺院,名为国相寺,新寺规模宏大,大门向南,寺殿数进,内有钟鼓二楼,正殿之后为繁塔。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决口,寺毁塔存。
抗日战争中,繁塔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如今塔身内还存有一颗日军的炸弹。到解放初期,繁塔竟成了无人管理、随意登攀的“废弃物”。
1982年,繁塔开始大修,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使繁塔获得了新生。最后全塔仅替换佛砖374块、花边砖173块,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塔的真迹。
1984年9月18日,埋藏在第一层塔心室地下约1.7米深的繁塔地宫破土而出。经过发掘,地宫口是掀落一边、裂为两块的石板,地宫内空无一物。显然,盗贼已经光顾过。至于地宫是何年何月何日被盗、盗贼曾光顾几次,均已成千古之谜。
建筑格局
原貌
繁塔宋代曾是一座六角九层,80余米高的巨型佛塔,极为壮观。有诗曰:“台高地迥出天半,了望皇都十里春”。故而,“繁台春色”成为著名的汴京八景之一。因岁月沧桑,明代仅余三层。后人在大塔之上,仿损毁的六层缩建为六级小塔,成为独特奇丽,别有风趣的造型。
繁塔原为六角九层、240尺高的巨型佛塔,故有“铁塔只搭繁塔腰之说”,至元代,由于雷击,毁去繁塔两层,但繁塔仍十分高大。明朝国初“铲王气”事件的影响波及繁塔,“塔七级去其四,止遗三级”,清初在残塔上筑六级小塔,封住塔顶,便形成了状似编钟的独特面貌。
现状
繁塔现遗存的只有原塔下面的三层,塔的上半截拆除铲掉,由基层、外壁和清代修葺的六级小塔组成。直到清初重修国相寺时,才在三层繁塔上部修成一个平台,又在平台上修建了一个七级实心小塔,使繁塔成三层大塔上面摞小塔的奇特造型,一直延存至今。
(一)高台
开封城区地势平坦,没有地势凸显之处,繁塔位于开封城东南方向的一块高地上,这块自然高地成为了繁塔的天然台基,在高台周边居住的多为姓繁的人,所以高台被称作繁台,塔也就被称为繁塔。第二级高台与塔身相仿,为边长约20.2米,高约2.4米的六边形,高台南北方向各有用青石铺成的台阶。
(二)基座
塔的基座为五层向外叠出的十皮青砖砌筑而成,装饰风格简单,高度约0.6米,此处青砖与塔顶的锥形小塔的青砖相近,有同一时期修筑的可能性。
(三)塔身
繁塔塔身除门外皆由佛砖、龙凤砖包砌,这些佛像形态各异,制作精美,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塔身各面转角处都有砖砌的倚柱,相邻两倚柱之间砌出凸于塔身外二层砖来模仿木构建筑上阑额的做法,阑额凸出的深度与倚柱齐平,阑额上又砌出凸出塔身约一层砖深度的普柏枋。一层南北设门,二层北边、东南边、西南边皆设佛龛,南边设门洞,三层西北开长方形洞口,直通塔顶平台。繁塔的圆券门敬佛,方型门洞则作为走道。
第一级塔身高约7.6米,底边长约13.2米,塔身有收分,并在其上用青砖做叠涩、斗拱,内部则为暗层。一层塔心室分南北两部分,北边塔心室有登临之用,且北边塔心室凿井直通二层北面的佛龛,南边塔心室有礼佛之用途,但与北边塔心室互不相同。第二级塔身高约3.4米,底边长约11.5米,塔身有收分,并在其上用青砖做叠涩、斗拱,内部则为暗层。二层塔心室由二层南面进入,处于一层南面塔心室正上方,二层北面,东南面,西南面皆有佛龛,内部设有佛砖及碑刻。第三级塔身高约3.2米,底边长约10.3米,塔身有收分,其上仅有青砖做的仿木斗拱。三层塔心室由塔内蹬道直接进入,内部同样遍布佛砖,并且可以通过南面的拱门绕塔行至塔身西北面的长方形门,登至塔顶,三层北面也设佛龛,作为礼佛处所。这些塔心室、佛龛、门洞节约了土方量,增强了佛塔的宗教性及艺术性,从力学角度来说也减轻了塔身的重量,减小了塔身所承受的侧推力。
(四)塔顶
繁塔三级塔身上为平顶,上置一六边形青砖筑成的小塔,小塔下部三级塔身用青砖砌筑而成,无佛像砖,上部五级塔身施佛像砖,小塔顶部为一六角形底盘,同样置佛像砖,在其上置塔刹。
(五)蹬道
繁塔内部蹬道较为复杂,登临方式独特,整体呈现穿壁绕平座式的形式,从一层进入北门,沿东西方向开始拾级而上,蹬道沿塔心室的外壁转折可登至各层。在直通三层塔心室的蹬道中部有一穿壁而出的洞口,通向塔外平座,登临之人可沿平座分别进入二层的塔心室及佛龛,从三层塔心室又可以经南边洞口出来,沿平座绕至西北面洞口,登临塔顶平台。蹬道顶上的条石规格不一,上面有铭文刻字,都为民众捐赠,提供了一份零散而珍贵的营造此塔的原始文字纪实资料。塔心室与塔身外壁通过砖砌旋转楼梯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了塔体的刚度,并且将塔身各个空间完整衔接。
(六)塔心室
繁塔每层设塔心室、佛龛,但互补相通。第一层塔心室,从南门进入,为六边形的塔心室,室内无登塔通道,本设有木梯可攀援至二层,今木梯已不存。一层南部塔心室为礼佛的主要空间,内部佛砖精美,保存情况较好,且下部有地宫。从北边拱门进入方形塔心室,则可以沿两侧的石砌蹬道绕内壁拾阶而上,方形塔心室洞顶藻井是用青砖叠涩,最顶部留有一矩形空洞,与二层北面佛龛相通,方形塔心室作为登塔的主要交通空间,可直接蹬至三层塔心室。通过二层平座可进入二层塔心室,塔心室平面为六边形,室内地面为木质地板,有一开口可通一层与二层的夹层内,二层塔心室内部同样以佛砖装饰,且室内佛砖的颜色还隐约可见,塔心室顶部用青砖叠涩而成藻井。第三层塔心室平面也为六边形,室内地面铺青砖,各壁面自塔心室内地面至0.70米处为8皮素面青砖,青砖之上嵌砌7层佛像砖,再上施以79层叠涩砖,层层内收为六边形,至顶部收为圆形藻井。
建筑特色
繁塔的高台除了技术方面的作用以外,还可以调适构图,更凸显出繁塔的巍然形象,扩大建筑体量,调度空间,就像宫殿建筑的须弥座一样,凸显建筑的主要建筑地位,增加人们对其崇拜感,加强对祈福人群内心的震撼。繁塔的攀登空间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它的内部攀登空间随着塔身的收缩,攀登路径富有不同的变化,在单调的攀登过程中,创造性地丰富了趣味性,塔体因而可以自下而上逐层均匀递减,使塔体呈现出略显抛物线形的优美外观。塔室内辟石砌蹬道与塔身外平座上的攀沿走道相结合,盘旋而上,可至塔顶。采用这种穿壁绕平座式的结构手法,将塔的壁体与塔内砖石结构连为一体,加强塔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以及艺术价值。攀登空间组合中,重视空间序列组合,善于将功能多样、不同形式的蹬道组合成实用的建筑空间环境,具有采光好、通风好等特征,既满足使用上的要求,又取得视觉的美感。以塔心室为中心的布局特征是繁塔的组合核心,形成对称格局的攀登方式,更加地符合了美学特征,蹬道是人们通向各个塔心室的交通要道,做到内部功能与外部结构特征结合是中国可攀登古塔建筑空间构成的典型特征,更能够体现蹬道组合多变在传统古塔建筑中的重要性。塔心室作为塔的核心,不仅作为供奉之所,更汇聚了名师大家的书法碑刻等,作为整个参观序列的高潮出现,从开始进入一层门洞,到穿过狭隘、幽暗的蹬道,再到达大塔心室,整个参观者的心理感受是不断变化的,富有强烈的跌宕起伏,欲扬先抑,给人以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感受,是现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空间设计手法之一。通过塔的外壁平台登上三层顶部,真正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开封风貌尽收眼底。
历史研究
建造技术
繁塔基层塔身筑有极高的封护墙,加大了塔基,增强了抗压力。除了六角形的特殊外形,一砖一佛也是繁塔名扬天下的一大资本,在现存的佛塔中十分少见。
碑刻艺术
繁塔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塔内现存碑刻200余方,以宋代为主,有178块宋代佛经碑刻,其中更以宋代书法家洛阳人赵安仁所写的“三经”最为著名。“三经”分别存于塔内上下两层,南门内第一层东西两壁镶嵌刻经6方,东壁为《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西壁为《十善业道经要略》,第二层南洞内东西两壁上镶嵌着《大方广回觉多罗了义经》。以上均为楷书,有欧、柳书法之长。“三经”刻石四周均饰有莲瓣开花图案,技法精妙,线条顿挫婉转、劲利自然,毫无雕刻凿痕,如同模制一般,表现出宋人极高的雕刻技巧。繁塔第二层北洞内嵌有“宋代平海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师陈洪进捐银五百两”的记录。文中有“窃以繁台真境,大国名兰,六洞灵仙,曾留胜迹,九层宝塔,近立崇基”等语,字体虽不及赵安仁,但也形体端严、笔画俊丽,是研究繁塔历史的珍贵资料。
“繁塔三经”结体方正,严谨工整,字形偏长,纵势突出,重心靠上,下半部分拉长,稍显峭拔。布白均匀,主笔突出,转折处顿笔明显,横多右上倾斜,竖画正直,稳固字的重心,使其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得寓险于正之妙。整幅作品瘦硬有力,可看出是以欧阳询、柳公权等书家为取法对象的。自有书法批评观念始,就有“筋书”与“墨猪”的论断,赵氏吸收了欧体重骨少肉的书法观念。刻工刀法方圆兼备,所以线条转折处方中有圆;力度与速度兼备,因此粗细分明。好的刻工铁笔传神,能高度还原书丹者的笔墨技艺,与书者共同完成这刻在石头上的历史。平稳的字形,加上刀法险绝,无意中给“繁塔三经”增添了端庄肃穆之感。
文物价值
繁塔是中国佛塔从四角形向八角形过渡的类型,也是研究佛塔建筑发展、演变的珍贵实物资料。
宋代艺术家赋予了佛像丰富的感情,使人们观赏时觉得亲切而生动。佛像所穿袈裟线条流畅,对面部和手脚的刻画表现得丰满、细致、圆润。纵观繁塔内外壁佛像造型,技艺堪称卓绝娴熟。菩萨宝冠上的化佛造型虽然很小,但也毫发毕现、细致入微,充分展示了宋代艺术家雕刻模制的高超技艺。繁塔丰富多彩的佛像,对研究中原佛教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历史文化
民间传说
原来的繁塔有9层,高73米,而旁边那座著名的铁塔虽有13层,高度却只有55米。所以开封自古流传一句民谣:“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达繁塔腰。”繁塔在明初遭遇了一次人为破坏,据说与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铲王气”有些关系。当年朱允炆因父王朱标(朱元璋的大儿子)过早地死去而接住r帝位,为此引起他的两位叔叔——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楠的不满。燕王朱橡是朱元璋的四儿子,他懂得韬光养晦,表面上花天酒地、不问政事,实则在暗中备战;周王朱楠是朱元璋的五儿子,平时好大喜功,一味骄横惯了,有些看不起他这个当了皇帝的侄子,言谈话语中对建文帝多有不恭。后来建文帝就听了宰相黄子澄的话,借口周王和燕、齐、湘、代、珉诸王有合谋篡位的迹象,命曹国公李景隆率兵包围了周王府,将周王一家全部解往南京,废朱楠为庶民,发配云南蒙化监管,并将周王府的银安殿、唱更楼、尊义门等几幢主要建筑都给拆了。同时,觉得繁塔高于国都南京的建筑,“王气太重”,于是把9层繁塔拆去了6层,名日“铲王气”(一说繁塔入明时就已经被雷电击毁了两层,拆去了4层)。如此这般,东京的王气是被铲了,但住在北京的燕王朱棣却杀气腾腾,最后还是把侄子朱允炆给赶跑了,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年号“永乐”。后来永乐皇帝给弟弟朱楠恢复了王爵,但周王府的几幢主要建筑却没有恢复,包括繁塔。
文物保护
保护级别
1963年11月,繁塔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措施
2022年10月9日下午,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开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暨首届繁塔论坛在开封市博物馆开幕。开幕式上,赵刚重点发布开封繁塔前期勘探研究成果,通报编制完成《河南省开封市繁塔保护修缮前期勘察研究报告》。
参观信息
参考资料
繁塔.开封旅游网.
幽怪古塔的千年兴衰.河南省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30 15:4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