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綪”是一个字,读音是qiàn,qīng,zhēng,一种赤色的丝织品,也说青赤色,古书上说的一种染草。
基本字义
1. 一种赤色的丝织品。
2. 青赤色。
3. 古书上说的一种染草。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糸( mì),青声。本义:青赤色丝织品)
2. 同本义 [black-red silk]
綪,赤缯也。以茜染,故谓之綪。——《说文》
3. 又如:綪画(在红色缯帛上的彩绘)
4. 用于人名
綪 qīng
基本字义
1. 浅碧色。
綪 zhēng
基本字义
1. 屈曲。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未集中】【纟字部】綪 ·康熙笔画:14 ·部外笔画:8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仓甸切,音蒨。《说文》綪,赤缯也。以茜染,故谓之綪。《广韵》靑赤色。《左传·定四年》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注》綪茷,大赤,取染草名也。 又《集韵》仓经切,音靑。浅碧色。 又《广韵》侧茎切《集韵》甾茎切,𠀤音争。䋫或作綪。《仪礼·士丧礼》陈袭事于房中,西领南上不綪。《注》綪读为䋫,屈也。江沔之闲谓萦收绳索为䋫。《礼·玉藻》齐则綪结佩而爵韠。《注》綪,屈也,结又屈之。《史记·楚世家》綪缴兰台。《注》萦也。
考证:〔《仪礼》陈袭事于房中,而领南上不綪。〕 谨照塬文而领改西领。
说文解字
【卷十叁】【纟部】綪
赤缯也。从茜染,故谓之綪。从纟靑声。仓绚切
赤缯也。定四年左传。分康叔以綪茷。茷卽旆也。杜曰。綪,大赤。取染草名也。襍记注作蒨旆。蒨卽莤也。㠯莤染故谓之綪。莤者,茅蒐也。韦部又曰。茅蒐染韦。一入曰韎。然则必数入而后谓之綪。今不得其详矣。莤与綪合韵而同音。故莤染谓之綪也。从纟。靑声。仓绚切。古音在十一部。莤在十叁部。以双声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