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积因果论
理论术语
累积因果论”是迈达尔对梯度发展的效应做了大量研究提出的著名理论。他认为梯度发展中同时起作用的有3种效应,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状况。极化效应的作用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散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则是削弱低梯度地区,促使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理论组成要素
极化效应
迈达尔认为一个地区只要它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发达地区越富,则落后地区越穷,造成了两极分化
其形成的原因有:①经济发达的高梯度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积累了巨大优势,如强大的科技力量、便捷的交通通讯系统、完备的基础设施、优越的生产协作条件、雄厚的资本和集中的消费市场,再加上技术进步、工业布局指向性的变化(由原材料指向转变为消费区指向或技术指向),更进一步突出了发达地区的优势;②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中获得利益,从而提高了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③乘数效应进一步促使生产分布的极化。由于产业集聚,势必要求一些为它服务的生产性及非生产性服务业在该地区相应发展,这就引起了该地区人口的增长,而人口的增长又推动了服务行业的加速发展。这种乘数效应一轮又一轮地作用,进一步推动了两极分化。
扩展效应
极化效应的对偶效应是扩展效应。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梯度的上升,就会产生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扩展效应主要表现在:①使经济不发达的低梯度地区的初级产品、初级产业发展。随着高梯度地区的发展将会扩大对经济不发达低梯度地区的原材料与初级产品的购买量,如果区域间产业结构形成了投入产出相互衔接的互补型关系,高梯度地区的产业为自己建立原材料与初级产品基地,常常会进行相应的投资与技术转移。这种投资与转移随着高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资本积累的充裕而增加。因此,高梯度地区产业的发展会促使经济不发达的低梯度地区的相应发展。②产业变迁与转移在动态发展中丧失比较效益或因过度集聚而不经济的产业会逐步向经济不发达的低梯度地区转移,如: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扩散。随着高梯度地区的产业部门由创新阶段演进为成熟和衰退阶段,便由技术密集型转为劳动密集型,并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产生所谓“外流”现象。③经济不发达的低梯度地区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④高梯度地区税收增加,国家通过税收支持落后地区发展。⑤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外流”或分散到经济不发达的低梯度地区。扩散效应首先在一些相对条件较好的交通线上或点上起作用,形成一批中小城镇。它们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在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及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也会不断扩大,甚至有形成新城市的可能(形成点一轴系统)。
回程效应
回程效应是扩散效应的对立物,是一种对扩散效应的负作用。主要表现在:①阻碍不发达地区的资本积累。在扩展效应的作用下,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投放了大量的资本,到期要还本付息或支付利润。如果不发达地区末能改善投资环境,未能消化吸收转移技术,这时就会有大量资本(本息)回流到发达地区。②人才流到发达地区,使不发达地区缺乏人才。③竞争能力无法与发达地区抗衡。但有些地区的扩展效应大于回程效应,就会获得发展。
梯度区域差距
在区域全局的发展过程中,经济不发达的低梯度地区可能从中获得的发展机会归根到底取决于“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回程效应”在该地区综合作用的大小。
一般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区域间的极化效应回程效应远远大于扩展效应,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极化效应、回程效应趋于下降,扩展效应则迅速增强。经过这一转折点后,梯度转移的净效果将大于零并继续加大,不发达地区从区域间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好处远大于损失,自身发展开始加速,并使区域间差距随之缩小。
这是由于:
(1)发达的高梯度地区在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制约因素,如:①集聚效益收益递减。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集聚效益作用,发展势头向发达区域及区域内经济中心集中,极化作用很强,但这种积累性集中不会无限制进行,因为无论是规模经济还是外部经济都有限度。一旦集中过度,就会产生规模不经济外部不经济,造成产业生产成本及区域经济活动总成本的增加。这时无论是产业主体顺应市场导向,还是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都会促使产业向外扩散。②地域范围的有限性。发达地区的空间容量、环境容量和经济容量是有限的,极化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极化,就会导致城市病的产生。这两方面的制约因素会削弱极化作用,增强扩展效应
(2)在不发达区域的经济准备期与发达区域经济结构急剧变动期相对应时,极化作用最强;而发达区域进入成熟期,不发达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加速发展时,扩散效应最强,这也是为什么梯度推移的原因。相对不发达地区梯度推移净效果扩展效应梯度推移净效果时间回程效应
经济发展战略
高梯度地区
高梯度地区之所以形成,主要是具有技术优势,其特点是建立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度发达的金融、信息、科研等第三产业为主体的高水平的产业结构。 高梯度地区必须防止产业结构老化而失去技术经济优势。预防产业结构老化的有效办法是不断创新、不断调整、更新产业结构,建立新产业、新产品、新企业,以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同时要淘汰已经成熟和衰退的产业部门。如美国纽约曾淘汰了占优势的传统产业,如面粉加工、肉类加工、纺织、皮革、铸造等行业。 日本在其“走向世纪基本战略”中,确定今后要缩小化纤。纺织、服装、钢铁、造船、一般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集中力量发展徽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三大新兴产业部门。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的信息、金融、科技等行业。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战略是建立“新产业开发园区”,把科研、开发、生产结合为一个整体,加速创新过程,为创新安排市场、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它们建立各种必要的协作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美国在斯坦福工业园基础上搞的“硅谷”和日本筑波大学的“筑波科学城”。
中梯度萧条区
萧条区是过去曾经为经济发达地区,现在衰落下来变成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思想保守,未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区域的主导产业变为处于成熟或衰退阶段的传统产业,经济结构失去活力。 萧条区的发展战略是: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科学文化发达、资金雄厚、工业基础好的优势,大力创造新产业部门和改造传统部门,即改变地区陈旧的产业结构。如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曾经是纺织、皮革、制造业的经济发达地区,由于长期不改造产业结构而沦为萧条区。它们采取了下列几项政策:①政府向新英格兰地区投入大量科研与开发经费,将其科技力量与工业基础引向导弹与空间工业,大力发展电子、计算机等新产业;②帮助该地区的纺织、制鞋、皮革等老产业部门向高档产品方向发展,使其重新上升到产业寿命周期的创新阶段;③对那些确实没有可能通过扶植、改造而脱离传统产业的部门,采取关停,或者转移到外区。
低梯度地区
在这类地区的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初级产业等衰退部门。按照迈达尔的理论,低梯度地区要想摆脱贫困,不能单靠自身力量。除自身的努力之外(自力更生),需要国家财政支持,需要由外区引进技术和资金,采取一系列政策并制定周密的扶植计划。 按照梯度推移理论,落后地区经济起飞要循序渐进。它首先应该发展有较大优势的初级产业(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产业),积蓄力量尽快接受从高梯度地区外溢的产业可依靠这些产业为地区的发展积累资金。同时依靠这些产业替代进口矿大出口,加速地区工业的集聚和城市化进程措养人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低梯度地区向高梯度地区攀登需3个条件:①政治稳定;②重视科学文化教育;③要有一个远见卓识的政府,要从人才与技术、政策与法律、组织机构、基础设施、信息收集、资金准备等方面制定周密的发展计划。
梯度理论运用
梯度推移理论被引入我国的总体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中。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无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已形成一种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生产力的空间推移要从梯度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然后逐步向处于二、三级梯度的地区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速度加快,也就可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这一观点引起了一些争论,提出了一些新的空间推移理论,如反梯度推移式、跳跃式、混合式等,但多数学者认为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梯度推移方式。主要理论根据是:推移之所以能够进行,一方面是因为扩散有其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愿意进行;另一方面是由于接受地区存在着接受扩散的引力场,推移方向的选择,主要看接受地区引力场的状况。接受地区的引力场主要有劳动力场、资源场、区位场。对落后地区一般缺乏资金和技术,主要靠上述3个场的引入吸引高梯度地区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扩散到本地区去。
反梯度推移模式
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现代技术转移有两个特点:其一,技术转移按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转移,这是常规的梯度推移;其二,以超越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推移,即落后地区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因此,按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的梯度推移顺序,不一定就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济开发的顺序。这一顺序,要由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来决定。只要经济发展需要,又具备必要的条件,就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经济开发,而不管这一地区处于哪个发展梯度。落后的低梯度地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直接引进采用世界最新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实行超越发展,然后向二级梯度、一级梯度地区进行反梯度推移。 这种反梯度推移,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也不乏其例,如落后的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班牙、葡萄牙;相对落后的德国赶上并超过英国,以后又有相对落后的美国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德国。 在改革开放中,我国一些落后的中小城镇,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很短时间内赶上和超过高梯度的大城市的实例也屡见不鲜。然而,我们认为反梯度推移既有其内在的特殊原因,又有其外在的客观环境,有其必然性,但从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趋势看,梯度推移顺序仍是主体。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2:48
目录
概述
理论组成要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