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围是坐落在丰顺县
砂田镇的客家民居,紫荆围散落于粤东莲花山脉,
铜鼓嶂山区间,是辗转南迁到梅州地区的客家先民,用泥土和糯米浆筑起高7米的围墙,占地几千平方米的泥墙瓦顶的昂天海螺圆形围屋建筑,既是民居,又是堡垒。适宜大家族聚集而居,便于防御战乱、野兽和他族械斗,是粤东别具特色的客家大型民居。
紫荆围周长223米,均为夯土墙,高为7米,设东西两门出入。门高2.5米、宽1.5米、厚0.6米,墙基均用石条砌筑,东门设有二层门闸,围墙四周高处设有枪眼孔,作防御保卫之用,围内东面有一个大半月形池塘、禾坪、风围、祠堂和后花台,与客家围龙屋格式相类似。以祠堂为中心,筑起围墙形两围龙房屋,在祠堂两侧空地,刚好建起两排横屋(可算二围龙),一共四围龙格局,把祠堂包围起来,建筑上共同特点,以祠堂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南北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这就是紫荆围的独具特色。
以祠堂为中心的“围龙”组合成一个太极形规整。四龙围中建筑,里面以厅堂、天井、厅房、厢房等规定设置,设立几十个生活单元,每个单元适合十多人同住一屋,几个生活单元之间留有防火隔墙,这是否与八卦设置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围中央设杨氏祠堂,建筑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祠堂内陈设按照客家传统习惯,置神位,祖先牌,点灯烛,挂大灯笼,堂联等。祠堂供围内杨氏族人议事典礼之用。案台上还保存有光绪丁丑年(公元1877年)间,揭(阳)饶(平)(大)埔参府杨贞“奉旨崇祀乡贤”的木匾和清代篆体阴刻的楹联等。
紫荆围位于丰顺县砂田镇砂田村,它构建于清顺治辛卯年(公元1651年),距今已近460年的历史。系武官
吴六奇部下参将杨照(即
杨贞)将军倡建,当时营造紫荆围时要求很严格,融进了“龙、局、水、卦、俗”五大要素,依靠地势脉络为“龙”;选择较宽阔基地,形如海螺昂天之厝“局”;利用砂田下四子汇九?,水流至下村合溪汇合后,流出砂田圩,借助水流弯环,取之“水局”;紫荆围本身建筑,是按照“八卦”之要求进行设计;建筑需要材料,就地取材,节约施工,以客家传统习“俗”融进建筑中,全凭能工巧匠之手艺,用土、石、竹、木进行建造,其坚固程度比一般砖石结构之高楼所莫不能及的。时间过了460年,建筑依然保持原貌不变。该围占地面积6519平方米,座西向东。围屋为椭圆形昂天海螺地势营造,按八卦设计构筑,围外有绕围水池,宽2米,长度相隔不等,常年保持水流不息,以作救火用水洗衣服之用。故有“昂天海螺”之称。系“螺墩夜月”一景观,有诗为证:“月光如水静无波,竹影参差藻荇多;想是嫦娥绕雅兴,玻璃缸里养海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