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Aster tataricus L. f.),菊科紫菀属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粗壮;基部叶在花期枯落,长圆状或椭圆状匙形;下部叶匙状长圆形;中部叶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总苞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花柱附片披针形;瘦果倒卵状长圆形,紫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李时珍说,以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得名“紫菀”。
植物学史
名称由来
紫菀,《说文》:“宛,屈草自覆也。”李时珍《本草纲目》:“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青与紫色近,故亦称青菀。
品种考证
紫菀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本草经集注》曰:“紫菀,近道处处有,生布地,花亦紫,本有白毛,根甚柔细。”所述与现代商品紫菀一致。但历代本草收载的紫菀不止一种,《本草图经》载:“紫菀,三月内,布地生苗叶,其叶三四相连,五月六月内开黄紫白花,结黑子,本有白毛,根甚柔细,二月三月内取根,阴干用。”所附成州紫菀、解州紫菀、泗州紫菀图的植物形态皆不相同。可知古代所用紫菀,花已有黄、紫、白三种。按成州即今甘肃省成县,所产紫菀开紫白色花,有基生叶,与今所用紫菀相近。
植物别称
青菀《吴普本草》,紫《别录》,返魂草根、夜牵牛《斗门方》,紫菀茸《本草述》,关公须《植物名实图考》。
本草考证
从历代本草古书所知,紫菀从古至今有紫蓓、青菀、紫茜、返魂草、夜牵牛、紫菀茸、关公须等别称。对紫菀基原的考证发现,历代古籍中所述紫菀性状与现代所描述紫菀的植物性状、花期、生长习性、用药部位均相吻合,产地也大致相同。紫菀的性味从古至今多以味苦、辛,性温,无毒记载。紫菀和白菀在唐朝出现过异物混用现象,被认为功效相同,后至清代二者被区分,认为紫菀人m分,白菀入气分,二者不可混用。紫菀在宋朝就开始m现伪品误用现象,有用车前草根及旋覆根以赤土染过冒充紫菀使用的。
形态特征
紫菀,菊科紫菀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根状茎斜升。茎直立,高40-50厘米,粗壮,基部有纤维状枯叶残片且常有不定根,有棱及沟,被疏粗毛,有疏生的叶。基部叶在花期枯落,长圆状或椭圆状匙形,下半部渐狭成长柄,连柄长20-50厘米,宽3-13厘米,顶端尖或渐尖,边缘有具小尖头的圆齿或浅齿。下部叶匙状长圆形,常较小,下部渐狭或急狭成具宽翅的柄,渐尖,边缘除顶部外有密锯齿;中部叶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无柄,全缘或有浅齿,上部叶狭小;全部叶厚纸质,上面被短糙毛,下面被稍疏的但沿脉被较密的短粗毛;中脉粗壮,与5-10对侧。脉在下面突起,网脉明显。
头状花序多数,径2.5-4.5厘米,在茎和枝端排列成复伞房状;花序梗长,有线形苞叶。总苞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7-9毫米,径10-25毫米;总苞片3层,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顶端尖或圆形,外层长3-4毫米,宽1毫米,全部或上部草质,被密短毛,内层长达8毫米,宽达1。5毫米,边缘宽膜质且带紫红色,有草质中脉。舌状花约20余个;管部长3毫米,舌片蓝紫色,长15-17毫米,宽2.5-3.5毫米,有4至多脉;管状花长6-7毫米且稍有毛,
裂片长1.5毫米;花柱附片披针形,长0.5毫米。
瘦果倒卵状长圆形,紫褐色,长2.5-3毫米,两面各有1或少有3脉,上部被疏粗毛。冠毛污白色或带红色,长6毫米,有多数不等长的糙毛。花期7-9月;果期8-10月。紫菀多采用根状茎繁殖。
近种区别
分布范围
紫菀在中国分布于华北、东北及安徽北部、河南西部、陕西、甘肃南部,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及南部、山西、河北、河南西部(卢氏)、陕西及甘肃南部(临洮、成县等)等地;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及苏联西伯利亚东部。生于低山阴坡湿地、山顶和低山草地及沼泽地,海拔400-2000米。
生长习性
紫菀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涝、怕干旱。冬季气温-20℃时根可以安全越冬。除盐碱地外均可栽种,尤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粘性土不宜栽培。忌连作。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栽植地块,种植前深翻土壤30cm以上,结合耕翻,每亩(667m)施入腐熟厩肥3000kg、过磷酸钙50kg,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播前再浅耕20cm,整平耢细后做宽1.3m的高畦,畦沟宽40cm,四周开好排水沟。
栽植保苗
春天土壤解冻10cm后,选择粗壮、紫红色、节密而短、具休眠芽的根状茎作种栽,取其中段,将其截成5~7cm的小段,每段有2~3个休眠芽,随切随栽。栽植时,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5~30cm开横沟,沟深5~7cm,种根芽眼向上,按株距15~17cm的规格顺沟摆放1~2段,覆土与畦面齐平,栽后稍加压实,浇水1次,再盖一层草保温、保湿。齐苗后揭去盖草,保墒、保苗。
田间管理
齐苗后浅松土、除草,结合松土每亩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000~1500kg;当苗高7~9cm时结合中耕每亩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500kg;封行前结合中耕除草每亩施腐熟堆肥300kg、腐熟饼肥50kg,于植株旁开沟施入,施后盖土。封行后若有杂草用手拔除。雨后或灌溉后及时疏沟排水,遇旱灌溉。发现抽薹及时剪除。
采收加工
10月下旬至翌年早春,待地上部分枯萎后,挖掘根部,除去枯叶,将细根编成小瓣状,晒至全干。
病虫防治
病害有白绢病、褐斑病,可喷1∶1∶100倍波尔多液或多抗霉素200倍液。虫害有地老虎、蛴螬、菜青虫等为害。
根腐病
主要危害植株茎基部与芦头部分。发病初期,根及根茎部分变褐腐烂,叶柄基部产生褐色梭形病斑,逐渐叶片枯死、根茎腐烂。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l1000倍液或5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黑斑病
发病初期叶片出现紫黑色斑点,后扩大为近圆形暗褐色大斑。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天1次,连喷3次。
银纹夜蛾
幼虫咬食叶片,造成空洞或缺刻。防治方法:用90%的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喷雾杀除。
主要价值
药用
根据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文件,紫菀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可做药食两用。《本草正义》中记载,紫菀具有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主治咳嗽有痰、肺痈、胸痹及小便不通等。
性味:苦,温。
功能主治:温肺,下气,消痰,止咳。治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喉痹,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
药理作用:
祛痰作用:中医认为紫菀具有温肺,下气,消痰、止咳嗽的功能。实验表明,水煎剂有祛痰作用而无镇咳及平喘作用;苯及甲醇提取物也有祛痰作用。
抗菌作用:紫菀在体外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霍乱弧菌等7种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有对抗致病性真菌的作用。
抗病毒作用:水煎剂在鸡胚尿囊中对流感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抑制肿瘤的作用:据报道分离出的表无羁萜醇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瘤作用;也有报道从紫菀根的正丁醇提取部分分离出的环肽类化合物对S180有抗肿瘤活性。
毒性:紫菀皂甙有溶血作用,制剂不宜静脉注射。
各家论述:
《本草经疏》:“紫菀,观其能开喉痹,取恶涎,则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温,肺病咳逆喘嗽,皆阴虚肺热证也,不宜专用及多用,即用亦须与天门冬、百部、麦冬、桑白皮苦寒之药参用,则无害。”
《本草通玄》:“紫菀,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然非独用、多用不能速效,小便不通及溺血者服一两立效。”
《本草正》:“紫菀,辛能入肺,苦能降气,故治咳嗽上气、痰喘,惟肺实气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脓血者,乃可用之。观陶氏《别录》谓其补不足,其亦言之过也。”
《药品化义》:“紫菀,味甘而带苦,性凉而体润,恰合肺部血分。主治肺焦叶举,久嗽痰中带血,及肺痿,痰喘,消渴,使肺窍有清凉沛泽之功。...用入肝经,凡劳热不足,肝之表病也;蓄热结气,肝之里病也;吐血衄血,肝之逆上也;便血溺血,肝之妄下也;无不奏效。因其体润,善能滋肾,盖肾主二便,以此润大便燥结,利小便短赤,开发阴阳,宣通壅滞,大有神功。同生地、麦冬入心,宁神养血。同丹皮、赤芍入胃,清热凉血。其桑皮为肺中气药,紫菀为肺中血药,宜分别用。”
《本草逢原》:“紫菀,肺金血分之药,《本经》止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取性疏利肺经血气也。去蛊毒痿躄者,以其辛苦微温,能散结降气,蛊毒自不能留,痿躄由肺热叶焦,紫菀专通肺气,使热从溲便去耳。《别录》疗咳唾脓血,大明消痰止渴,皆滋肺经血气之效。《金匮》泽漆汤用以治咳血而脉沉者,咳属肺,脉沉则血分之病也。亦治下痢肺痛,与紫参同功。”
《本草正义》:“紫菀,柔润有余,虽曰苦辛而温,非爆烈可比,专能开泄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滞,兼疏肺家气血。凡风寒外束,肺气壅塞,咳呛不爽,喘促哮吼,及气火燔灼,郁为肺痈,咳吐脓血,痰臭腥秽诸证,无不治之。而寒饮蟠踞,浊涎胶固喉中如水鸡声者,尤为相宜。惟其温而不热,润而不燥,所以寒热皆宜,无所避忌。景岳谓水亏金燥,咳嗽失血者,非其所宜;石顽谓阴虚肺热干咳者忌之;盖恐开泄太过,重伤肺金,又恐辛温之性,或至助火。要之虚劳作嗽,亦必有浊痰阻塞肺窍,故频频作咳,以求其通,不为开之,咳亦不止,以此温润之品,泄化垢腻,顺调气机,而不伤于正,不偏于燥,又不犯寒凉遏抑、滋腻恋郁等弊,岂非正治?且柔润之质,必不偏热,较之二冬、二母,名为滋阴,而群阴腻滞,阻塞隧道者,相去犹远。惟实火作咳,及肺痈成脓者,则紫菀虽能泄降,微嫌其近于辛温,不可重任,然借为向导,以捣穴犁庭,亦无不可。总之,肺金窒塞,无论为寒为火,皆有非此不开之势。”
观赏
紫菀可作为秋季观赏花卉,用于布置花境、花地及庭院。花序大,色淡雅,蓝紫色舌花与黄色管花,互为衬托。
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一规则块状,长2-5cm,直径1-3cm;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顶端殖留茎基及叶柄殖痕,中下部丛生多数细根;质坚硬,断面较平坦,显油性。根多数,细长,长6-15cm,直径1-3mm,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易折断,断面淡棕色,边缘一圈现紫红色,中内有细小木心。气微香,味甜、微苦。以根长、色紫红、质柔韧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类圆形或类方形,多脱落或皱缩,内含紫红色色素。下皮细胞1列,略切向延长,侧壁及内壁增厚,有的内含紫红色色素。皮层宽广,有少数厚壁细胞,散在;油管呈类圆形或扁圆形,直径30-75μm,位于皮层内侧,常与韧皮部束同数并相对;内皮层明显。中柱小,中柱鞘1-2列细胞;初生木质部4-6原型。中央常有髓。本品薄壁细胞含菊糖。
植物文化
传说
传说为痴情的女子所化,为了早猝的爱人,在秋末静静开着紫色的小花等待爱人漂泊的灵魂。
另一个传说是死去的人为了告慰爱人,在秋天时候,坟墓的周围就会开出淡紫的小花。活着的爱人看着这小花,就象见到曾经的爱人一样,沉浸在美丽的回忆与思念中。
花语
紫菀花的花语是机智,相传受到紫菀祝福而生的人,往往能言善道,机智过人,朋友也会对他顺从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