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
浙江省长兴县传统技艺,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紫笋茶又名“顾渚紫笋”,产于浙江省长兴县。
唐陆羽著《茶经》称:“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紫笋”一名,也由唐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
唐大历五年(770年),在顾渚山建造了第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茶厂——贡茶院。每年谷雨前,皇帝诏命湖长两州刺史督造贡茶,顾渚山立旗张幕,太湖里画舫遍布,盛况空前。龙袱包茶,银瓶盛水,限定清明前将贡茶送到长安。故有“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和“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等诗句。当时采茶役工约三万,工匠千余,累月方毕。顾渚紫笋茶在唐代连续进贡八十多年,会昌中(843年)进贡紫笋茶数量近二万余斤,朝廷将贡额勒石立碑,定名为“顾渚焙贡”。
紫笋茶自唐朝经过宋、元,至明末,连续进贡876年。
工艺特征
紫笋茶芽味细嫩,芽色带紫,芽形如笋;茶叶舒展后,呈兰花状,尝之齿颊甘香,回味无穷。
紫笋茶制作工艺随历史发展不断演进的同时,“古代”制茶方法也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延续传今形成了茶叶界的“一茗七法”:团法、饼法、凌霄法、周氏炒青法、许氏炒青法、北山僧法和大叶蒸青法。
工艺流程
紫笋茶的制作要求每年于清明至谷雨期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经摊青、杀青、理条、摊凉、初烘、复烘等过程完成。
紫笋茶制作主要工序如下:
(1)摊青
鲜叶要及时摊青,时间以5~6小时为宜,主要起到散发部分水分和提香作用。
(2)杀青
炒锅温度在120°C时,投放青叶250克,先是双手抛妙,破坏酶活性和蒸发水分,紧接采用“捞、抓、滚、抖”等手法来完成理条成形,炒到八成干后起锅适当摊凉。
(3)烘干
杀青叶薄摊在特制的烘宠顶盖上,下垫纱布,燃料要用优质木炭,要勤翻匀烘,当烘至茶叶含水量在6%时下烘摊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长期以来,顾渚村民把制茶作为一项重要产业,以家庭为单位,妇女采茶、分拣,男人制茶的“合族业茶”的情况屡见不鲜。水口顾渚山还保留有五百亩左右的古茶园。
传承状况
随着紫笋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顾渚村民在紫笋茶制作过程中,为追求快捷性,采用了现代制作工具,忽视了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运用,又因紫笋茶传统制作技艺培训和人才缺乏,紫笋茶传统制作技艺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人物
郑福年,男,汉族,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地区:浙江省长兴县,项目名称: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长兴县紫笋茶文化研究会获得“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长兴县紫笋茶文化研究会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82年,紫笋茶分别被商业部、农业部、林业部评为全国名茶。
1999年,紫笋茶在北京国际农博会上获名牌产品。
2002年,紫笋茶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
2006年、2007年,参展的紫笋茶获得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
社会活动
2018年4月14日,长兴县农业局在大唐贡茶院举办紫笋茶王赛暨紫笋茶品质提升技术培训会。
2018年5月20日,长兴紫笋茶推介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