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盖山
位于襄阳城西南2.5公里的山
紫盖山古称中岘,俗称琵琶山(形似琵琶),位于襄阳城西南2.5公里。据说伏羲陨落之后葬在南郡襄阳的岘山中。世人为了纪念这位远古的伟大帝王在襄阳的紫盖山上修建了石头建的伏羲庙,庙中立有伏羲石像一尊,庙前有石制牌匾一付。直到南北朝时香火一直十分兴盛。
岘山中岘
紫盖山古称中岘,俗称琵琶山(形似琵琶)。位于襄阳城西南2.5公里,北临环山路,东与真武山相连,是虎头山的余脉。山北麓是通向南漳保康一带的必经之地。《襄沔记》将万山、紫盖山、岘山,称为三岘,可见紫盖山的历史地位。
历史风景
提到紫盖山,不能不提到檀溪和鸭湖。《襄阳府志》说:“檀溪,县西四里,即汉先主所乘的卢越过之溪也。《水经注》:水出县西柳子山下,东为鸭湖,湖之北渠,溪水所导也。北经汉阴台西,旁城北,注于沔。”“鸭湖,县城外望楚之北,山水汇而为湖。《水经注》云:水自湖两分,北渠即檀溪水也,一水东南出即襄水也。《旧志》云:汉先主跃檀溪时经此。”
古时檀溪湖(鸭湖)与汉水、襄水相汇合,碧波荡漾,山水相映,风景如画,三国时刘备“马跃檀溪”使檀溪闻名于世,梁简文帝曾泛舟穷柳子山檀溪之源,唐代襄阳著名诗人孟浩然从檀溪泛舟到万山钓鱼“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的悠闲叫人向往。
古时这儿还是著名的柳子关。柳子关因柳子山(今扁山)得名,但柳子关的确切位置却不在柳子山下,而是在紫盖山附近。关于柳子关的记载,《襄阳县志》说“柳子关县西七里。”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在《刘枣强碑文》中说:“先生,不恙而卒……坟去襄阳郭五里,曰柳子关”,这一距离和紫盖山县西五里基本上是同一个位置。从上述记载看,在古代,襄阳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园林城市。
古人将三座山命名为三岘,并不是偶然的。这三座山的海拨都不高,正好符合岘山“山小而险”的特点,除了三岘正好处于上、中、下的地理位置外,三座山都有汉江或檀溪萦绕,符合古人依山傍水的审美观。
紫盖山在历史上的盛名, 淳熙(1174年-1189年)是南宋皇帝宋孝宗的年号,共计16年,淳熙十二年(1185),襄阳府知府高夔命州学教授刘宗编撰了一部《襄阳志》,共四十卷。《文献通考》曰:“郡守岣山高夔命教授刘宗、幕官上蔡任浍编纂为书,既详备,而刊刻亦致,图志之佳者”,以此推算,中岘的叫法距现在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名山现状
近年来市区登山者很少有人去登此山,甚至有很多本地人只知琵琶山不知紫盖山,以至于山上荒芜、布满荆棘,基本上没有路,攀登困难。紫盖山由于前些年采石,南坡基本上被采成了悬崖峭壁。
由于明代汉江的改道与变迁,汉江与檀溪不再贯通,如今的檀溪早已失去了当年的丰韵,很多地方已经干涸,有水的地方也只是涓涓细流。再加上近几十年人为地填湖、造地建房,鸭湖已基本上被填埋了,只在襄阳广播电视大楼后还留有几个小堰塘,鸭湖的地名也随之湮没,在1983年的《襄樊市地名志》中也不见踪影。
如果相关部门能在紫盖山周边挖塘回湖、进一步恢复和保护紫盖山植被、开发历史和红色旅游景点,紫盖山将会在“四个襄阳”建设中焕发青春和活力,重拾旧时的辉煌。
神话传说
(清代)马骕撰《绎史》云:“帝王世纪庖牺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崩葬南郡”。(南宋)罗泌撰《路史》云:“伏羲……世纪云葬南郡在襄阳”。而《绎史》、《路史》在乾隆的《钦定四库全书》中有详细记载。
据说伏羲陨落之后葬在南郡襄阳的岘山中。世人为了纪念这位远古的伟大帝王在襄阳的紫盖山上修建了石头建的伏羲庙,庙中立有伏羲石像一尊,庙前有石制牌匾一付。直到南北朝时香火一直十分兴盛,但世风日下,战乱不断。已升天为神的伏羲天帝看到这一切,心中痛惜,化为凡人下届点播世人。但是当时在伏羲庙的一位年轻人不仅不领情还对伏羲神像不敬。伏羲一气引来一阵天罡雷风,刮倒了紫盖山上的伏羲庙。从此伏羲庙又化为砂石散落山中。而庙前的石制牌匾也被刮到了南边群山间,并化为一座山峰,因为这座山是伏羲庙的牌匾所化,而且又形似匾所以被襄人称为匾山,后讹音为扁山。石像也同时飞落到南边化为一座山峰,因为此山奇险陡峭故俗称尖山。
史书记载
史引东汉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云:“伏羲葬南郡,在襄阳”。
(唐朝)司马贞《史记·三皇本纪》云:“按皇甫谧,伏牺葬南郡”。
(南宋)罗泌撰《路史》云:“伏羲……世纪云葬南郡在襄阳”。
(清代)马骕撰《绎史》云:“帝王世纪庖牺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崩葬南郡”。
(清代)夏力恕《湖广通志》载:伏羲葬南郡少昊葬长沙舜葬零陵。
乾隆版《钦定四库全书》、《通鉴外纪》、《世说新语》、《元和郡县志》中亦有详细记载。
太昊与伏羲
关于太昊伏羲氏,此说始于刘歆,他用比附左传与周易爻辞的办法把伏羲与太皞说成一人,两千年间,大家全认为定论。徐旭生先生认为“太昊在后来与伏羲成了一个人,是齐鲁学者综合整理的结果。”实际上伏羲、太皞原非一人。伏羲氏,又称宓羲、包牺、庖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竹书纪年》曰:“帝女游于华胥之渊,感地而孕,十三年生庖牺。”传说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渔猎畜牧的情况,传说八卦也出于他的制作。所以他应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渔猎经济时期的代表。太皞,亦作太皓,太昊,传说中古代东夷族的首领,风姓,居陈(今河南淮阳),传曾以龙为官名。春秋时任、宿、须句、颛臾等国即其后代。自刘歆把太皞、伏羲合一体后,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将其列为“三皇”,即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太皞伏羲氏为“三皇”之首、“百王先”。太皞伏羲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母曰华胥,燧人之世履大人之迹于雷泽,生伏羲,蛇身人首。有圣德,为百王先。仰观天象,制嫁娶,取牺牲以充庖厨,造书契以代结绳,画八卦,都陈(宛丘,今河南淮阳古有宛丘),“葬南郡,在襄阳”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今河南淮阳有太昊陵(襄阳乃伏羲)。
参考资料
中岘出自紫盖山.襄阳日报.2012\u5e7403\u670824\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06 23:27
目录
概述
岘山中岘
历史风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