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粥,mí zhōu, 粥。出处《礼记·问丧》。闽南人把白粥叫做“
糜”
词语信息
词目糜粥
【拼音】mí zhōu
【注音】ㄇㄧˊ ㄓㄡ
【基本解释】
糜粥,是
潮汕地区颇具特色的一道家常饮食,潮汕人把白粥叫做“
糜”。
详细解释
解释
糜粥: 粥;糜和粥本来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名称,古时候或者干脆就叫做“糜粥”。把米搁在锅里和菜汤肉汁一起熬烂,叫做糜,也叫做粥
出处
《礼记·问丧》:“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故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
《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
示例
孔颖达 疏:“糜厚而粥薄。”《后汉书·礼仪志中》:“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以糜粥。”
《旧唐书·方伎传·孟诜》:“又令每岁春秋二时,特给羊酒糜粥。”
金 元好问 《示崔雷诗社诸人》诗:“江山自许供诗笔,糜粥犹能到酒杯。”
历史背景
在中国,食糜可能有很悠久的历史。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说:“黄帝初教作糜。”这只是圣人作器一类的传说罢了。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很早。1988年,湖南省考古工作者在长江中游澧县彭头山距今8000-9000年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稻作遗存。这比浙江河姆渡遗址所发现的稻作遗存,要早上2000多年,是迄今为止中国稻作家业的最早证据。到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经能够制作陶鬲之类炊器,也就有条件将稻米煮成糜。
古人食糜,出于两种考虑。一是节俭。家贫米缺,只好食糜。汉代乐府《东门行》歌辞说,“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宋史.范仲淹传》记范仲淹年轻时寄居亲戚家苦读,食物不足,就煮糜粥吃,“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范仲淹的食糜粥,显然也是出于节俭。二是养生,宋代文学家张耒曾以写过一篇《粥记》,说:
张安定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 腻,与肠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妙齐和尚说,山中僧每将旦一粥,甚系利 害。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涸。盖粥能畅胃气,生津液也。大抵养生命 ,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不过正在寝食之间耳。
张安定和妙齐和尚吃粥,用意正在养生。元人李杲的《食物本草》说,粳米能益肠胃,通血液,和五脏,煮成粥吃更佳。这些材料的时代偏后,而古人对食粥的养后功用,知之甚早。例如,老人体弱,宜多食糜。《礼记.月令》就说古时候八月里,要赡养衰病年老者,“授几杖,行糜粥饮食”。《后汉书.礼仪志》也规定在农历八月,要查证民间户籍,年纪已到70的老人,都授予玉杖,并让他们食糜粥。让老人食糜粥,分明是出于养生方面的考虑。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美德,有着久远的历史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