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是由于长时间患糖尿病而导致的蛋白尿以及肾小球滤过率 (GFR) 进行性降低。 糖尿病
肾病是糖尿病病人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我国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
肾炎。由于其存在复杂的代谢紊乱,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往往比其他肾脏疾病的治疗更加棘手,因此及时防治对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意义重大。
病因及发病机制
糖尿病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认为系多因素参与,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以及部分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致病。
1.危险因素
(1)遗传易感性:遗传因素可能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率及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若糖尿病患者的同胞手足或父母之一具有糖尿病肾病,则其本身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在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都已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2)年龄: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越大、病程越长,发生白蛋白尿的风险就越高;对于1型糖尿病而言,5岁之前诊断的患者进展至ESRD的风险极低;而诊断时年龄较大的患者,诊断年龄与进展至ESRD间的关联尚不明确
(3)血压:前瞻性研究已发现,患者的体循环血压较高与随后发生糖尿病肾病相关。
(4)肾小球滤过率:存在肾小球高滤过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似乎更高
(5)血糖控制 : 血糖控制不佳(HbA1c较高)的患者更易发生糖尿病肾病
(6)肥胖 : 在糖尿病患者中,BMI居高与CKD的风险增加相关
2.发病机制
1. 糖代谢异常
在糖尿病状态下,全身脏器出现糖代谢障碍,其中肾脏、神经、眼等组织/器官糖 代谢明显增强,此时约50%的葡萄糖在肾脏代谢,一方面降低了机体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的 风险;另一方面也加重了肾脏的糖负荷。肾脏葡萄糖代谢增加的原因包括:
①肾细胞葡萄糖转运体1 (Glut 1)活性增强以及肾组织细胞胰岛素受体的数目、亲和力增加;
②细胞内高糖引起各种损伤介质 如IGF-1等产生过多,又促进Glut 1的活性增强,使更多葡萄糖进入细胞内;
③高血糖 导致活性氧产生增加;
④多元醇途径的活化,二酰甘油-蛋白激酶C(PKC)途径激活,氨基己糖途径改变
⑤蛋白质非酶糖基化(蛋白质糖基化终末产物)增加。
2. 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
肾小球高灌注、高跨膜压和高滤过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肾小球体积增大、毛细血管表面积增加,导致肾小球血流量及毛细血管压力升高、蛋白尿生成。
3. 氧化应激
糖尿病状态下,葡萄糖自身氧化造成线粒体超负荷,导致活性氧(ROS)产生过多; 另一方面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细胞内抗氧化的NADPH量不足。ROS可诱导多种损伤介质,促进肾小球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降解减少,导致小球纤维化;ROS也可以造成上皮细胞黏附性消失,小管基底膜破坏和间质细胞浸润增加,导致小管间质纤维化
4. 免疫炎症因素
天然免疫中补体系统和模式识别受体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网络,可能在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单核-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各种转录因子、趋化分 子、黏附分子、炎症因子以及糖基化代谢终产物等均可能参与了致病机制。巨噬细胞和肿瘤坏死因子 alpha 有可能成为重要的干预靶点。
5. 遗传因素
目前认为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多基因病,遗传因素在决定糖尿病肾病易感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临床表现和疾病分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全身微血管病性合并症之一,因此发生糖尿病肾病时也往往同时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微血管病如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和外周
神经病变。1型糖尿病病人发生糖尿病肾病多在起病10~15年左右,而2型糖尿病病人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时间则短,与年龄大、同时合并较多其他基础疾病有关。
根据糖尿病肾病的病程和病理生理演变过程,Mogensen曾建议把糖尿病肾病分为以下五期:
1.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期
这种初期改变与高血糖水平一致,血糖控制后可以得到部分缓解。本期没有病理组织学损伤。
2.正常白蛋白尿期
GFR高出正常水平。肾脏病理表现为GBM增厚,系膜区基质增多,运动后尿白蛋白排出率(UAE)升高(>20μg/min),休息后恢复正常。如果在这一期能良好的控制血糖,病人可以长期稳定处于该期。
3.早期糖尿病肾病期,又称“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期”
GFR开始下降到正常。肾脏病理出现肾小球结节样病变和小动脉玻璃样变。UAE持续升高至20~200μg/min 从而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本期病人血压升高。经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可减少尿白蛋白排出,延缓肾脏病进展。
4.临床糖尿病肾病期
病理上出现典型的K-W结节。持续性大量白蛋白尿(UAE>200μg/min)或蛋白尿大于500mg/d,约30%病人可出现肾病综合征,GFR持续下降。该期的特点是尿蛋白不随GFR下降而减少。病人一旦进入IV期,病情往往进行性发展,如不积极加以控制,GFR将平均每月下降1ml/min。
GFR<10ml/min。尿蛋白量因
肾小球硬化而减少。
尿毒症症状明显,需要透析治疗。
以上分期主要基于1型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肾病则不明显。
蛋白尿与糖尿病肾病进展关系密切。微量白蛋白尿不仅表示肾小球滤过屏障障碍,同时还表示全身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并发现其与心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
糖尿病肾病的肾病综合征与一般原发性
肾小球疾病相比,其
水肿程度常更明显,同时常伴有严重
高血压。由于本病肾小球内毛细血管跨膜压高,加之肾小球滤过膜蛋白屏障功能严重损害,因此部分终末期
肾衰竭病人亦可有大量蛋白尿。
检查
1.尿糖定性
是筛选糖尿病的一种简易方法但在糖尿病肾病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故测定血糖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2.尿白蛋白排泄率(UAE)
20~200μg/min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当UAE持续大于200μg/min或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尿蛋白定量大于0.5g/24h)即诊断为糖尿病肾病。
3.尿沉渣
一般改变不明显较多白细胞时提示尿路感染;有大量红细胞提示可能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血尿。
4.尿素氮、肌酐
糖尿病肾病晚期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和血尿素氮、肌酐增高。
5.核素肾动态肾小球滤过率(GFR)
GFR增加;B超测量肾体积增大符合早期糖尿病肾病。在尿毒症时GFR明显下降,但肾脏体积往往无明显缩小。
诊断和鉴别诊断
糖尿病肾病通常是根据UACR增高或eGFR下降、同时排除其他CKD而做出的临床诊断。糖尿病病人临床上出现肾脏损害应考虑糖尿病肾病,家族中有肾脏病者、明显
高血压、
胰岛素抵抗,GFR明显过高或伴严重高血压者为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高危因素。微量白蛋白尿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标志。微量白蛋白尿指UAE持续升高20~200μg/min,或尿白蛋白30~300mg/24h,尿肌酐为30~300μg/mg。
由于微量白蛋白尿是临床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线索,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对于1型糖尿病病人,起病5年后就要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筛查;而对于2型糖尿病则在确诊糖尿病时应同时检查。但一次检查阳性,还不能确诊为持续微量白蛋白尿,需要在3~6月内复查,如果3次检查中2次阳性,则可确诊;如为阴性,则应每年检查一次。
微量白蛋白尿还与糖尿病的其他多种并发症有关,包括高血压、
高脂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等。因此出现微量白蛋白尿不一定就代表发生了糖尿病肾病,其出现以后是否必然进展到明显蛋白尿进而慢性肾衰退尚存在争议。在几个较大系列的长期观察中发现有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病人,10年中仅有30%~45%转为临床显性蛋白尿,另有30%微量白蛋白尿消失,这在2型糖尿病中更明显。因此应多次检查、连续随访才可判定。
明显蛋白尿(>500mg/d)或肾病综合征等均提示肾脏病变明显,在1型糖尿病中,凡有蛋白尿同时合并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特别是青春期后的病人,几乎可以确定为糖尿病肾病。
2型糖尿病伴有蛋白尿的糖尿病病人,在诊断糖尿病肾病之前必须仔细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蛋白尿的原因,尤其对于不能明确发病时间的2型糖尿病病人。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糖尿病合并了其他肾脏病:①有明显蛋白尿但无明显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②急性
肾损伤;③
肾炎性
血尿,尿沉渣以畸形红细胞为主或有红细胞管型;④不伴高血压的肾病综合征;⑤短期内蛋白尿明显增加等。出现上述情况应考虑肾活检以除外其他原因的肾小球病。
治疗
糖尿病肾病治疗依不同病期而异。临床上主要针对以下几方面:
1.控制血糖
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应尽量控制在7.0%以下。严格控制血糖可部分改善异常的肾血流动力学;至少在1型糖尿病可以延缓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减少已有微量白蛋白尿者转变为明显临床蛋白尿。
2.控制血压
糖尿病肾病中高血压不仅常见,同时是导致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重要因素。降压药物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该类药物具有改善肾内血流动力学、减少尿蛋白排出,抑制系膜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改善滤过膜通透性等药理作用。即使全身血压正常的情况下也可产生肾脏保护功能,且不依赖于降压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善。ACEI的副作用主要有
高钾血症、肾功能减退和干咳等。降压的靶目标在伴有蛋白尿者血压为130/80mmHg。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因其潜在的糖脂代谢紊乱作用不主张纳入一线用药,除非合并心动过速或明显
水肿。钙通道阻滞剂(CCB)在糖尿病肾病病人中的肾脏保护功能尚不明确,但地尔硫卓类的作用似乎优于双氢吡啶类,后者不推荐单独用于糖尿病肾病病人。
3.饮食疗法
高蛋白饮食加重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因此主张以优质蛋白为原则。蛋白质摄入应以高生物效价的动物蛋白为主,早期即应限制蛋白质摄入量至0.8g/(kg·d),对已有大量蛋白尿和
肾衰竭的病人可降低至0.6g/(kg·d)。中晚期肾功能损伤病人,宜补充α-酮酸。另外,有人建议以鱼、鸡肉等部分代替红肉类(如牛肉、羊肉、猪肉),并加用多不饱和脂肪酸。此外也不必过分限制植物蛋白如大豆蛋白的摄入。
4.终末期肾脏病的替代治疗
进入终末期
肾衰竭者可行肾脏替代治疗,但其预后较非糖尿病者为差。
糖尿病肾病病人本身的糖尿病并发症多见,
尿毒症症状出现较早,应适当放宽肾脏替代治疗的指征。一般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10~15ml/min或伴有明显胃肠道症状、高血压和
心力衰竭不易控制者即可进入维持性透析。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的长期生存率相近,前者利于血糖控制、透析充分性较好,但动静脉内瘘难建立,透析过程中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后者常选用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其优点在于短期内利于保护残存肾功能,因不必应用抗凝剂故在已有心脑血管意外的病人也可施行,但以葡萄糖作为渗透溶质使病人的血糖水平难以控制。
5.器官移植
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病人,
肾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美国约占
肾移植病人的20%。近年来尸体
肾移植的5年存活率为79%,活体
肾移植为91%,而接受透析者其5年存活率仅43%。活体肾特别是亲属供肾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尸体
肾移植。但糖尿病肾病病人移植肾存活率仍比非糖尿病病人低10%。单纯肾移植并不能防止糖尿病肾病再发生,也不能改善其他的糖尿病合并症。
胰肾双器官联合移植有可能使病人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肌酐水平恢复正常,并改善其他糖尿病合并症,因此病人的生活质量优于单纯肾移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