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理论是建立在两个维度基础上的——外向(E)和神经质(N)。在以后几年的研究中逐渐把精神质(P)作为独立的人格因素,而最后
艾森克把他提升到与E和N相同的地位。就像外向和神经质一样,P因素也是双极的,一端是精神质,一端是超我。高P分的人通常表现为自我中心、冷漠、倔强、固执、冲动、敌意、攻击性、怀疑、
精神病态和反社会。可能孤独,倾向于独身,不关心人,常有麻烦,在哪里都不合适,可能是残忍的,不人道的,缺乏同情心,感觉迟钝,对人抱敌意,即令是对亲友也如此。进攻,即使是喜爱的人。喜欢一些古怪的不平常的事情,不惧安危,喜恶作剧,总要捣乱。严重者可能造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P分低的人(偏向超我方向)往往表现为无私、高社会性、富于同情心、关心别人、合作精神、
顺从和适应社会。
精神质是Eysenck最后阐述的维度,未建立解释精神质特征的神经生理机制。不过,Eysenck认为体内高水平的雄性激素睾丸酮与低水平的单胺氧化酶和神经质5-羟色胺一起在精神质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