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绣(广绣)
广东省广州市传统美术艺术
粤绣(广绣),广东省广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粤绣(广绣)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唐人苏颚的《杜阳杂编》中便有南海14岁姑娘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的记载,至宋代广绣工艺日臻成熟。到了明代,广绣已发展为重要的民间手工业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位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得到重赏。广绣的美名从此传遍欧洲。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亲自倡导成立英国刺绣同业公会,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工绣制贵族服饰;英王查理一世倡导让广绣艺术传播英伦三岛,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
清代是广绣发展的全盛时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政策,广州成为垄断中西方海路贸易的通商口岸,也成为清代外销艺术品的生产基地与中转基地。巨大的海外市场使广绣行业得到迅猛发展。清乾隆年间,广州、佛山等地的绣坊、绣庄成行成市,仅广州就多达50多家,分布在状元坊、新胜街、沙面一带,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清光绪年间,广东省成立工艺局,设缤华艺术学校传授刺绣等工艺。民国初年,广绣业出现了专业分工,名师辈出。
文化特征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广绣)工艺自成一家。它针法多变,针步均匀,能巧妙运用针法丝理表现物像的肌理;题材广泛,色彩丰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谐运用;不仅讲究刺绣的针法技术,更加注重绣品的艺术效果,讲求“功”为“艺”用。人物绣与花鸟绣等是广绣的特色产品。
依靠对外贸易而兴盛起来的粤绣(广绣),较之苏绣、湘绣等绣种,更注重绣品的实用性和商品性。早先流传的一首歌谣唱道:“广绣广绣,广府名流。神功会景,官袍锦袖,荷包绣片,漂洋过埠。赊佬(花佬)绣工,养家糊口,工精艺好,仲靠(还要靠)揽头(牙人)。若无阔佬,衣食难求。”这段歌谣既道出了粤绣(广绣)的种类繁多,又暗示了粤绣(广绣)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定位。因外销的主要市场是欧洲,为了迎合欧洲顾客的审美趣味,粤绣(广绣)在色彩运用和物象表现上,融入了西洋绘画的艺术风格,常用浓郁的七彩原色,注重光影变化。
制作工序
粤绣(广绣)制作工具有绣线、绣针、花架、丝绸底料、搭手竹等,刺绣技法主要有“钉、垫、拼、缀、铺”五种。广绣品种齐全,按刺绣材料分,主要有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绣和珠绣四类。广绣的色彩主要分为两类,“威彩”以较饱满的色彩为主调,“淡彩”以三间色为主调,色彩根据刺绣品种而定。
刺绣步骤
1、刺绣的花样首先定好,用铅笔、水彩打底,在打底时就要考虑绣法;
2、定绣布。用花架(北方叫绷子)把绣布固定,用针线把绣布缝起,绷紧,以便绣的时候绣布平整花样不变形;
3、准备各种针、各色丝线,取线,静心开绣。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粤绣(广绣)具有极高的技艺价值及文化审美价值,其在传承传统刺绣工艺手法特征的同时具有独特的地域工艺特征,并且不断发展进步。同时,粤绣(广绣)采用岭南画派画家的画作,以荔枝、红棉、花鸟等岭南特色浓厚的图案为主要题材,又吸收了西洋画线条、明暗变化的画法,作品看起来极富立体感和观赏性,又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入其中,表达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价值。
传承状况
现在随着老艺人的逝世,一些粤绣绝活已经逐渐失传,粤绣(广绣)迫切需要年轻的传承人。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迅猛进步的今天,依靠手工技艺出奇制胜的粤绣受到机绣、电脑绣的严重冲击,市场萎缩,生存困难,迫切需要扶持和保护。
传承人物
陈少芳,女,1938年生。绣艺纯熟精细,富有创新性,善于将传统针法重新组合,创新了绒毛针、竹叶针、短发针等多种针法,创造了鸡冠花绣、园毛动物绣、雏鸡绣等多种绣法。并摸索出黑、白、黄皮肤人物绣法和色彩的配搭规律,在现代艺术肖像绣上独树一帜。还首创刺绣丝线色彩构成法,拓展了粤绣艺术色彩表现空间。2007年初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代表作品有:《牧羊姑娘》《晨曦》《岭南锦绣》等。
许炽光,男,1932年生。自幼受家庭熏陶,7岁起跟随父亲许松学习广绣,在继承传统刺绣技艺的基础上,善于将其他绣种针法和表现技艺运用到广绣之中,并根据绣画表现效果的差异而运用不同的针法,其创造的“鸡仔针”长于表现质感丰富、毛球绒绒的小鸡。从事广绣50多年,指导并参与创作了一批享誉中外的刺绣艺术精品,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创作经验得到业内的充分肯定与赞扬,被誉为“对针法颇有研究”的艺人。他热心带徒授艺,为广绣艺术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保护措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广绣)代表性传承人陈少芳编写《广绣》一书作为培养年轻学员的教科书,从而打破了完全需要师徒手口相传的传统模式,培训的技术人员不下500人次。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粤绣(广绣)”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粤绣(广绣)”项目保护单位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82年,粤绣(广绣)作品《晨曦》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赛”金杯奖。
1998年,粤绣(广绣)作品《我爱小鸡群》及《马到功成》获得“广东省首届工艺美术名家名作展”金奖。
2005年,粤绣(广绣)作品《凤冠鸟》获得广州市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重要展览
20世纪50年代,梁纪设计,苏文、朱开、许炽光等多人绣制的《紫荆孔雀》入选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
2006年,陈少芳作品《傲视群芳》代表广绣参加中国“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2011年8月,“最后的花佬——非遗传承人广绣艺术大师许炽光师徒作品展”在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举行。
2019年4月27日,《巧针彩线画衣绣裳——顺德广绣展》在晋祠博物馆傅山纪念馆开展。
2019年8月2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共同主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共荔湾区委宣传部、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共同承办,中华传统技艺编辑部、中国传统工艺协同创新中心、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广州市版权保护中心共同协办的《广作华章——广绣历史文化与传承展》在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开幕,这是广绣首次在北京举办专场展览。
2022年1月22日,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功举办节庆“叹”非遗——非遗年货墟市,为广大群众送上了一场新春文化盛宴。在非遗手工艺区,精美绝伦的非遗手艺品吸引了众多群众驻足观赏,粤绣(广绣)代表性传承人现场表演和讲解非遗技艺,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对非遗项目的兴趣及喜爱。
参考资料
粤绣(广绣).广东省文化馆.
粤绣(广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传承人-陈少芳.广东省文化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6 15:20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