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粟田真人率第7批遣唐使,改由南岛起航,横渡东海到达长江口附近的扬州、苏州或从明州(今浙江宁波)登陆,然后顺江南运河、通济渠经汴州至洛阳。
(
庆云元年)秋七月甲申朔,正四位下粟田朝臣真人,自唐国至。初至唐时,有人来问曰:“何处使人?”答曰:“日本国使。”我使反问曰:“此是何州界?”答曰:“是大周楚州盐城县界也。”更问:“先是大唐,今称大周。
国号缘何改称?”答曰:“
永淳二年,天皇太帝崩。
皇太后登位,称号圣神皇帝,【武则天也。】
国号大周。”问答略了,唐人谓我使曰:“亟闻,
海东有大倭国。谓之君子国。人民丰乐,礼义敦行。今看使人,仪容大净。岂不信乎?”语毕而去。
【《旧唐书》卷一九九上,东夷传,
倭国,
日本】长安三年,其大臣朝臣真人,来贡方物。朝臣真人者,犹中国
户部尚书,冠进德冠、其顶为花、分而四敌、身服紫袍、以帛为腰带。真人好读经史、解属文、容止温雅。则天宴之于麟德殿,授
司膳卿,放还本国。
早在
武后之前,日本已对中国提出更变国号之申请,而中国对此则置之不理。其原因之一在于两者间通译的差距。‘旧唐书’有云:“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以其国在日,故以日本为名。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或云:‘日本旧小国,并倭国之地。’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实对。故中国疑焉。”按,使者盖以
神武天皇东征之时,于日下(くさか、日本书纪作草香。)登陆,遂致统一全国等事,告知询问更号之由的中国官人。在通译误谬之下,遂有“日本(日下)旧小国,并倭国之地。”之说,而遣唐使亦以不成熟的中文更正,仍旧无法沟通。三番两覆之后,中国疑其不以实对,遂不承认改号。
而武后之时,看的出武则天对粟田真人颇有好感。武后本身亦自改国号,并好新奇之事,(如创则天文字、立四字元号等。)遂同意日本将国号改“倭”为“日本”。‘史记正义’云:“倭国,武皇后改曰日本国。”就此观之,中国对日本国号之承认,粟田真人功不可没。
(
藤原清河)至
长安,见玄宗。玄宗曰:“闻彼国有贤君。今观使者,趍揖有异。”乃号
日本,为礼仪君子国。命
阿倍仲麻吕。导清河等,视府库及三教殿。又图清河及副使
吉备真备貌,纳于蕃藏中。及归,玄宗赐诗曰:“日下非殊俗,天中嘉会朝,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遥,涨海宽秋月,归帆驶夕颷,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昭。”特差
鸿胪卿蒋挑捥,送至杨州,使
魏方进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