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是
鳞毛蕨科、平鳞亚属植株高可达1米。根状茎粗大,叶簇生;叶柄、连同根状茎密生
鳞片膜质或厚膜质,淡褐色至栗棕色,具光泽,
叶片卵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边缘疏生刺突,叶轴上的鳞片明显扭卷,线形至披针形,红棕色;叶柄深麦秆色,显著短于叶片;二回羽状深裂;
羽片无柄,线状披针形,下部羽片明显缩短,中部稍上羽片最大,羽状深裂;
裂片密接,长圆形,叶脉羽状,侧脉分叉,叶厚草质至纸质,背面淡绿色,孢子囊群圆形,孢子具周壁。
植株高达1米。
根状茎粗大,直立或斜升。叶簇生;
叶柄、连同根状茎密生鳞片,鳞片膜质或厚膜质,淡褐色至栗棕色,具光泽,下部鳞片一般较宽大,卵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1-3厘米,边缘疏生刺突,向上渐变成线形至钻形而扭曲的狭鳞片;
叶轴上的鳞片明显扭卷,线形至披针形,红棕色;叶柄深麦秆色,显著短于叶片;叶片长圆形至倒披针形,长50-120厘米,宽15-30厘米,基部狭缩,先端短渐尖,二回羽状深裂;羽片通常30对以上,无柄,线状披针形,下部羽片明显缩短,中部稍上羽片最大,长8-15厘米,宽1.5-3厘米,向两端羽片依次缩短,羽状深裂;裂片密接,长圆形,宽2-5毫米,基部与羽轴广合生,先端圆或钝圆,浅钝锯齿缘或近全缘;
叶脉羽状,侧脉分叉,偶单一。叶厚草质至纸质,背面淡绿色,沿羽轴生有具长缘毛的卵状披针形鳞片,裂片两面及边缘散生扭卷的窄鳞片和鳞毛。
孢子囊群圆形,通常孢生于叶片背面上部1/3-1/2处,背生于小脉中下部,每裂片1-4对;囊群盖圆肾形或马蹄形,几乎全缘,棕色,稀带淡绿色或灰绿色,膜质,成熟时不完全覆盖孢子囊群。孢子具周壁。
分布于中国
东北、华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日本也有分布。生于山地林下。
取
阔叶林、
混交林林下松软近干的腐殖土,用孔径为2毫米×2毫米的网筛筛除枝茎、叶片等杂物,再将腐殖土与细砂按4:1混匀,装入花盆,沸水浇透,调pH值至6.5,冷却后,均匀接种适量孢子。上盖玻璃,以保持湿度、减少污染。将接种后的花盆置于浅水盘中,先经12小时黑暗,再以每日14小时光照,10小时黑暗的光周期处理,温度18-22℃,光强2500-3000
勒克斯,在一定光质下进行催萌。孢子萌发后,调整光强为2000-2500勒克斯,待配子体发生后,撤去水盘,减少培养基的湿度,每天适当开盖通气10-25分钟。待配子体雌雄性器官发育成熟后,进行喷雾以促进其受精。给予幼孢苗每日光照15小时,光强约为3000勒克斯,温度22-28℃,适当增加通气时间。培养至每株2-3枚叶片、配子体尚未枯死时,进行分株复壮。复壮期间温度为25-35℃,每日14-16小时日光光照,光强3000-3500勒克斯。
人工有性繁殖及复壮:粗茎鳞毛蕨孢子接种后约7天需光萌发,萌发率在95%以上。约60天原叶体发育成熟,80天左右幼孢苗大量发生,幼孢苗密度可达5-15株/厘米,幼苗寄生于配子体上,最初产生的幼叶并不拳卷,至第3枚叶才呈拳卷状;叶柄具鳞片,基部的鳞片呈淡褐色;在接种90天后,幼孢苗高度多达2.8-3.0厘米,每株2-3枚叶片,原叶体近枯死。此时分株移栽于复壮箱中强化培养,复壮90天,株高可达15厘米,叶片9枚以上,冠幅11厘米,已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此时移栽的成活率达95%以上,且易于缓苗,长势较好。复壮后盆栽成活率几乎达100%。
将休眠状态的根状茎假植于沙土中,覆河沙1厘米厚,沙土用含有100×10-6
赤霉素GA3的水溶液喷洒湿润,保持气温约28℃、土温约25℃,以令其尽快解除休眠,待幼叶稍有萌动时立即定植于室外田间或盆栽。田间定植选取光照不足的地块,要求土壤肥沃、排水良好,行距50厘米、株距25厘米。就水、光、温及病虫害等因素进行对照观察;盆栽壤土为阔叶腐殖暗棕壤,采取初秋加湿加温,深秋辅助喷施100×10-6GA3等方法,破坏根状茎的感秋反应。
观赏:粗茎鳞毛蕨植株株形优美,色泽饱满,叶片排列整齐规则,底收上展,小羽片排列错落有致,状似苏铁,且适于盆栽,室内栽培则四季翠绿,抗逆性强,既有苏铁的豪放、庄重的气质,又具有浓郁的自然神韵,观赏价值上乘。粗茎鳞毛蕨的观赏性有如下突出特点,一是生性顽强、耐荫抗寒、管理粗放,二是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露地栽培可以点栽、丛植、或自成绿境,它即是延长绿期的优良地被植物,还是装点城市高大建筑物蔽荫处等必须绿化又难以绿化地带的理想选材;盆栽粗茎鳞毛蕨则适于点缀庭院、组摆等,也适用于宾馆、厅堂、喷泉水景等特殊环境,其株形稳定,即无普通草本植物需连年播种或不断修剪之劳,又无多年生乔木不断抢占空间之弊;粗茎鳞毛蕨叶片规则整齐、色泽浓绿、耐储耐运,更是花篮花束的上好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