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岭公立学校
香港新界北区粉岭的一所津贴小学
粉岭公立学校是香港新界北区粉岭的一所津贴小学,创立于1936年,位于粉岭村,邻近粉岭火车站。学校创校七十年,前身是粉岭村中的家塾思德书室,位于粉岭村的家祠。学校早期主要为粉岭围的村民提供教育服务,及后因应粉岭区的地方发展,迁入居住的人口渐多,才逐渐扩展至整个北区的学生。
学校简介
学校于2000年被教统局挑选作为第一批资讯科技教育卓越中心。2004年获挑选成为香港第一所担任资讯科技学习中心的小学。
现时全校总共有15班,学生600人,比去年大幅增加百多人。从2007年度开始,所有班级都已转为全日制
校训
秉承校训“勤、诚、礼、爱”的精神,推行全人教育,启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全面汲取知识,掌握技能,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美德、高尚人格及积极人生观的良好公民。
发展历史
学校前身是思德书室,原是粉岭村彭姓家祠的私塾。1936年,彭富华接办学校,除了把课程由原来的旧式教育改为新式教育以外,亦向政府提呈申请资助,及改名为粉岭学校。粉岭学校是当年新界屈指可数接受政府资助的津贴学校之一。当时全校只有百多名学生,就挤在祠堂内上课。
1941年香港事变,日本南侵香港。根据学校的纪录学校被迫停办,但亦有其他资料指这时间学校改用日语上课。不过,由于当时学校与政府的师范学校合作,由粉岭公立学校开办小一至小四,师范学校开办小五至小六,所以实际上任教的是哪些班级,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到了1945年香港重光,学校恢复上课,并把学年由过去于春季开始,改为跟随西式校季,于秋季开始。
1956年,学校开始筹建新校舍。学校除了得到村民捐助位于祠堂旁的土地以外,还得到政府资助75,000元,连同其他村民乡绅的捐助,总共筹得18万元。不过到1957年春季校舍落成时,发现总开支超过20万,所以要额外寻求捐助。根据学校在2004年暑假翻新时,发现校舍全部都由麻石所建造,所以不单冬暖夏凉,而且十分耐用。这时,学校上、下午班共20班,有800多名学生上课,大大超出过去的规模。因为新校舍得到政府资助,所以学校亦改名为粉岭公立学校。
1960年代开始,由于学校报读的学生不断增加,使课室严重不足,学校需要把礼堂划成三间课室。学校向政府要求拨款兴建新课室,但直到1971年,才筹得资金与建现时一年级的三家课室。
回归之前数年,由于有不少新移民及港人在内地的子女迁往北区居住,使学生人数大幅上升,学校需要多次加建,以应乎需求。根据教育统筹局在1992年至1994年的统计(PDF,p.12/228),当时学校全校总共约有700名学生,是北区村校之冠。1999年,学校得到教育署的“校舍改善工程计划”资助,得以在学校足球场旁的草地兴建一座三层高的建筑物,设有中央图书馆、电脑室、会议室、多用途活动室、音乐室、舞蹈室和教员休息室。
不过回归之后,由于出生人口大减,加上政府要求释法,使合资格来港的移民大减,令北区的适龄学童大减。不少学校都面临停办的危机。学校这时转往资讯科技教学发展,以改善教学,不单使学生流失减少,更使学校成为北区的资讯科技教育卓越中心之一。
现状
学校位于粉岭粉岭村内,占地12万平方尺,地方宽广。校园宽广清幽,为学生提供舒适宁静的学习环境。全校总共有合资格课室13个,都已安装有电脑、多媒体器材、29吋电视机、银幕及投映机。此外,学校设有完善的内联网系统连接各个课室,更设有实物投影机、高映机、电脑投影机、电动银幕、数码摄录机及三块电子白板,老师可以随时在课室内使用多媒体教学。
学校的大礼堂可容纳五百人,可作日常课外活动、集会及体育用途,现时正进行装修,将于2007年暑假前完工。校内还有一个标准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田径跑道、跳远沙池、草坪及花圃。新翼楼高三层,设有升降机,两间电脑室、音乐及舞蹈室、活动室、教员休息室、学生辅导及会客室和中央图书馆。全校所有课室及特别室均装有空调。
历任校监
彭富华先生
彭铿然先生
彭锵然先生
历任校长
校长:彭富华先生(校监兼校长)、周炎先生、吴源顺先生、梁荣耀先生、郑家瑞先生、区维梁先生、区杞森先生
副校长:梁荣耀先生、郑家瑞先生、区维梁先生、罗永忠先生、何泽沼先生、区杞森先生、彭丽萍女士
著名校友
杨祖汉教授:台大教授,宋明理学专家
李荣基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教授,激光专家
区初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社工系教授
冼周的儿女士:香港教育统筹局首席督学
梁淑芳医生: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妇产科讲师
梁能仁:著名足球员(曾当选香港足球先生)
梁仲基:著名漫画家
黄志凯:石油专家
苏西智:现任北区区议会议员(代表上水彩园选区)
王永雄: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导师
简慕华:2000年度香港小姐候选佳丽 (有参与演出无线剧酒店风云、CIB)
萧晓佳:2005年度香港小姐候选佳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26 11:50
目录
概述
学校简介
校训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