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类型学理论首先要确定分类的维度,在此基础上划分并定义类型,然后描述该类事物的特征,并将这些类型划分用于实际观察,或者用实际观察结果检验这种类型划分。其中分类的标准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双重维度或多种标准。
在类型学的研究中,最基本的是确定一个维度,或至少是一种分类的标准,然后就可以进行分类研究了,而且通常是分作代表维度或极性两端的两类。例如把自我分成“主我”与“客我”,或者分成“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把依恋分成安全的依恋与不安全的依恋。此外,场独立与场依存、a型与b型人格都是单维上的类型划分。一旦区分了两类,就可以用维度和分类标准,反过来描述界定这些类别,然后讨论其关系。另外,在一个维度上划分出三种或者更多类型的做法也能遇到,只是不太常见。例如,在焦虑和动机水平的划分,划分出高、中、低三种类型,比划分两种似乎更为科学,这个已经由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给出了说明。
稍微复杂一些的做法是,找两个维度相交叉,把平面分割成四大块就有了四种类型。另外还可以根据两个维度划分出八种类型,类似于“四面八方”的划分。
荣格对性格类型的划分采用内--外倾向和四种心理功能(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结合划分出了8种性格类型,它们分别是外倾感觉型、
内倾感觉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直觉型和内倾直觉型。再例如,奥尔森等人关于家庭功能的“环状模式理论”也会是一种双维类型学理论。
多维类型划分,通常能带来更精细的跟具体的认识。但是维度的增多,也给认识造成困难,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制的,维度过多类型太细,就说不清楚其间的差异,也就失去了分析的意义。在多维类型划分中,三围维比较可行,而更多的维度划分就很少见了。例如艾森克人格类型的划分,包括三个维度外倾--内倾、神经质、精神质。吉尔伯特从内容产品操作三个维度界定智力。
吉尔福特从内容、产品、操作三个维度来界定智力,每个维度又分别包含5个、5个、6个要素,由此构造了150种智力。事实上,这时已经很难说清楚每种智力的内涵了。
类型学的研究,实际上是人类,析思维的表现。初步的认识是对事物的直觉的把握,很少清晰分出维度,而分析出维度和类型时,我们可以深入的认识每一类似物的具体特征。这种类型的划分,可以通过思辨完成,也可以借助统计学的方式进行分类和类型的验证,例如因素分析、聚类分析都有这种功能。
类型学理论也是有缺陷的。大部分类型学的研究,都是对事物的静态描述,很难反映出变化和发展。他提供的是没有时间维度(“宙”)的空间之“宇”,因此,不是对世界的完备的描述。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都应该引起重视,另外对类型之间的关系描述往往不提供多少创见,因为这种关系已经逻辑的包含在划分方法之中了,难以深入论证什么道理。
而很多心理学的理论争论往往是围绕维度的本质和关系展开的。例如,关于性别角色的单维和三维观点的争论。另外,关于类型的争论通常导致了更细致的亚类型的划分,这就是为什么一旦一个类型确定后,时尚的做法是寻找“亚类型”。例如,关于社会地位低下儿童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需要交往而被拒绝型以及自我孤立型;关于学习不良儿童,也有更多的亚类型划分,如数学不良、语言不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