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70年代,汉口设立茶厂,用机械压制米砖,运往俄国转手出口。1888年是米砖生产和出口的全盛期,目前,主销新疆和华北等地,并有部分出口到俄罗斯,蒙古和欧洲等地。
米砖是以红茶的片未茶为原料蒸压而成的一种红砖茶。其原料所用茶未,细小如米粒,故称米砖。米砖分为“牌坊”牌、“凤凰”牌、“火车头”牌等牌号。米砖外形美观,砖模棱角分明,纹面图案清晰秀丽,色泽乌亮,内质汤色红浓,香纯和,味醇厚。主销新疆及华北,部分出口苏联和蒙古,近年亦有少量远销欧美,是国内砖茶中独树一帜的红砖茶。
米砖原分“72米砖”和“48米砖”两种规格,即每篓装72块和48块砖茶。目前生产“48米砖”,砖片规格为长23.7厘米,宽18.7,厚2厘米,重1.125公斤,砖面色泽乌润,砖形四角平整,表面光滑,内质香味醇和,汤色深红,叶底均匀红暗。
米砖产于中国青米砖茶之乡 - 湖北赤壁羊楼洞。米砖的生产历史较长,仅次于青砖。湖北砖茶,原是山西帮经营,先在鄂南设庄收购毛茶加工砖茶,19世纪中叶,咸宁县羊楼洞产80余万斤。进入19世纪后,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清道光年间宜红问世,至1861年汉口开埠后,英国去汉口设立洋行,大量收购红茶,转运英国和转手西欧各国。此时俄商收买砖茶,1863年前后俄商去羊楼洞一带出资招人包办监制砖茶。1873年在汉口建立顺丰、新泰、阜昌三个新厂,采用机械压制米砖,转运俄国转手出口。主要原料来自湘、鄂、赣、皖四省红茶的片末茶,还从印度、锡兰时口部分茶末。俄国在红口生产和收购的砖茶,一般是从汉口经上海海运至天津,再般运至通州,再用骆队经张家口越过沙漠古道,运往恰克图,最后由恰克图运至西伯利亚和俄国其他市场。后来还动用舰队参加运输,经海参崴转运欧洲。据《海关通商贸易总册》统计,1876年至1879年,米砖出口中汉口总出口量的13.4—26%,1879年出口米砖7232.8吨,占当时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7.28%,1888年上升到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2.91%,为米砖生产和出口的全盛期。目前产千余吨,主销东口(指张家口)、西口(指包头)及新疆各地。少量销欧美与苏联。由于米砖外形美观,有的西方家庭给米砖配以精制框架放入客厅,作为陈列的艺术品欣赏。
生产
砖茶历史源远流长、久负盛名。该厂前身是中国茶叶公司羊楼洞砖茶厂,当时由“民生”、“复兴”、“义兴”、“天源茂”和“聚兴顺”5家茶庄合并而成立。产品溯源于紧茶、饼茶和帽茶,逐步演变成了近代的青砖茶和米砖茶。据《新唐书?隐逸传》中记载,早在唐代贞元年间(公元795年左右),陆羽著《茶经》书中描述内地“尚茶成风”,长江中下游的羊楼洞(今属赵李桥镇)一带种植加工茶叶;河北《万全县志》记载,宋朝景德年中叶(1006年左右),官府以两湖饼茶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并以张家口为蒙汉“互市之所”。到明朝中期(公元1400年左右),羊楼洞的制茶业已相当发达,改进了制茶工艺,初制后的茶叶还要经过拣筛、蒸汽加热,再压制成圆柱形状的帽盒茶,呈现出青砖茶的雏形。清朝
乾隆年间(1736-1790),山西商人在羊楼洞开设了数家茶庄,其中“三玉川”、“巨盛川”茶庄实力较强,他们两家与蒙古最大的茶商字号“大盛魁”建立了联盟,其产品在蒙古牧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将“川”字标记压印在青砖茶上以此取信于民并区别于其他商号。洞产砖茶顺长江、逆汉水、至黄河、到大漠,经俄罗斯的恰克图转口销往欧洲各国,年均达到40000担以上。清咸丰年间,这里的制茶技术进一步改进,砖茶生产大规模进行,大小茶庄达60-70家。“川”字商号的青砖茶品质最好,信誉颇佳,规模也最大,牧民上市购买砖茶时,只认“川”字商号茶,用手触摸到“三道杠”才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川”字商号青砖茶历经数百年,深入人心,并畅销至今。1983年,“川”字牌作为
湖北省赵李桥茶厂青砖茶的商标正式注册,使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川”字商号有了法定的户口。
米砖茶的加工生产是在清朝道光年间,俄同汉口开埠,西方资本的渗入,根据西方人的饮茶习惯,俄商到羊楼洞兴办茶庄加工米砖茶。米砖茶系用红茶原料经筛选加工而成,很受西方消费者和我国新疆民族的喜爱。俄国商人将当时西方先进的蒸汽机设备和技术引进,用于砖茶生产制造。“牌坊”和“火车头”图案压印在米砖茶上,使米砖茶增添了艺术色彩,这两组图案一直沿用至今,也是赵李桥茶厂米砖茶的合法注册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