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名是肇庆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们见证了肇庆悠久的历史,是我们认识肇庆历史风貌和现状的重要依据之一。
简介
街巷名是肇庆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们见证了肇庆悠久的历史,是我们认识肇庆历史风貌和现状的重要依据之一。记者走进城区宋城墙南侧的米仓巷,就好像在穿越时光隧道,包公、包公井、丰济仓,以及清末民初的古民居、以及建于100多年前的自梳女斋堂等。这些历史人物和古建筑,在记者的脑海中顿时鲜活起来,让记者感受到这个古色古香的古街巷。
基本资料
米仓巷的起源,与包拯当时在此地修建丰济仓有关。宋朝康定元年至2年(1040年至1041年),包拯到端州任知军州事。他在任职期间,组织民众筑土城墙。
另外,包拯教端州民众打井,并修建州衙、星岩书院等,还在距离州衙几百米的高地上修建丰济仓,储粮食备战备荒。附近形成了一条街巷,久而久之人们将它叫作米仓巷。
南宋祥兴年间(1278至1279年),丰济仓和高要县署、县学宫毁于战火。元代初年,当时的官府在丰济仓原址修建广储仓。明宣德10年(1335年),广储仓恢复丰济仓仓名。
康熙年间,为方便运粮,官府将丰济仓迁往城南门内,丰济仓改驻后营守备,从此不再作储备粮食之用,但从此留下米仓巷的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