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厂乡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辖乡
篾厂乡,隶属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地处马关县西南部,东与木厂镇连接,南与河口县桥头乡相邻,西与古林箐乡接壤,北与八寨镇毗连,乡人民政府距县城67千米,行政区域面积169.03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篾厂乡户籍人口为18131人。
历史沿革
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篾厂乡境域为马关县属地。民国二十年(1931年)6月,西区改名二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5月,从二区析出今大栗树、浪桥两个地区置三区,原二区改名四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9月,扩大乡镇时,从四区析出篾厂、古林等两地和八寨区的马主置马吉乡,乡公所驻篾厂。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改马吉乡为南屏乡。
1950年6月,改行政村,属八寨区,称第十村,驻大吉厂。
1953年7月,改乡。
1958年10月,改管理区。
1960年11月,为大队。
1963年5月,改小公社,公社驻地迁往篾厂南1千米处粑粑厂村,仍称篾厂公社。
1969年7月,从八划出篾厂、靛坡、岩头、大吉厂、大丫口、桂皮山、老门寨、大新寨8个小公社合并为篾厂公社。
1984年6月,改管理区。
1988年9月,区改乡。
行政区划
2000年6月,下辖村公所改村民委员会。
截至2011年末,篾厂乡辖篾厂、大新寨、老门寨、桂皮山、岩头、大吉厂、靛坡、大丫口8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18个村民小组。有105个自然村。
截至2020年6月,篾厂乡辖8个行政村:篾厂村、岩头村、大吉厂村、靛坡村、桂皮山村、大新寨村、老门寨村、大丫口村;乡人民政府驻篾厂村粑粑厂街56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篾厂乡地处马关县西南部,东与木厂镇连接,南与河口县桥头乡相邻,西与古林箐乡接壤,北与八寨镇毗连,乡人民政府距县城67千米,行政区域面积169.0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篾厂乡地处马关县西南山区,地势东高西低,境内从兰家坡至筲箕湾,一条山脉贯穿全乡中部,把全乡分为东西两部,东部为山地河谷相间地形,西部为高山、中山、低山河谷纵横交织的地貌类型。境内最高点兰家坡位于大吉厂村民委员会,海拔2126米;最低点夹沟位于靛坡村民委员会,海拔425米。
气候
篾厂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7℃,1月平均气温9.7℃,极端最低气温-4℃(1975年12月23日),7月平均气温23℃,极端最高气温32.3℃(1994年3月2日);最低月均气温5.3℃(1968年2月)。平均气温年较差10.7℃,最大日较差19.8℃(1968年2月),生长期年平均365天,无霜期年平均333天,最长达365天,最短为25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803.5小时,年总辐射122.6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为365天。年平均降水量128.3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85.1天,最多达214天(1964年),最少为165天(1969年)。极端年最多降雨量1776.2毫米(1978年),极端年最少降雨量1027.3毫米(1980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10月,8月最多。
水文
篾厂乡境内主要河道有金鸭塘河,从八寨流入,由北向南流经篾厂、大新寨、桂皮山、老门寨村后注入桥头河。有主要支流2条,其中岔河从东至西注入那么果河,马拉冲河从北至南注入金鸭塘河,河流总长27千米,河网密度0.2千米/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5000万立方米,流域面积9平方千米。
自然灾害
篾厂乡主要自然灾害有山体滑坡、洪涝、旱灾、冰雹灾等,洪涝灾害两年发生一次,主要发生在6—8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82年8月4日,农作物受灾面积1900亩,成灾1000亩,减产粮食8吨,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
自然资源
2011年,篾厂乡有耕地面积3.14万亩;可利用林地面积11万亩,累计造林3.07万亩,其中防护林0.07万亩,经济林3万亩。
人口
截至2011年末,篾厂乡辖区总人口17961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70人,城镇化率3%,另有流动人口60人,总人口中,男性9485人,占52.8%;女性8476人,占47.2%;14岁以下3513人,占19.56%;15—64岁12742人,占70.94%;65岁以上1706人,占9.5%,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1394人,占63.44%;有彝、苗、瑶、傣、壮等10个少数民族,共6567人,占36.56%,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苗2个民族,其中族301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5.9%;苗族1856人,占28.26%。
截至2019年末,篾厂乡户籍人口为18131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篾厂乡财政总收入547万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万元,比上年下降43.75%。人均财政收入305元,比上年增长12.55%。农民人均纯收入3331元。
农业
2011年,篾厂乡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总产值6662万元,比上年增长25.3%,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生产粮食30718.7吨,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辣椒、草果、八角、香草等,甘蔗种植面积1410亩,产量5604吨;花生种植面积1644亩,产量159吨;辣椒种植面积1311亩,产量131.7吨;香草种植面积4500亩,产量6750吨,主要品种有草果、香草等,其中草果84.9吨,香草6750吨。
2011年,篾厂乡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4.58万头,年末存栏2.25万头;牛饲养量7594头,年末存栏4827头;家禽饲养量12.8万羽,上市家禽5.55万羽,生产肉类2104吨,其中猪肉1894.75吨,牛肉110吨,羊肉8.25吨;畜牧业总产值0.26亿元。
2011年末,篾厂乡农民住宅四旁树木0.3万株,林木覆盖率47%,水果种植面积0.56万亩,产量3.56万吨,主要品种有柑橘、李子等,其中柑橘年产190吨。
商贸
2011年末,篾厂乡有商业网点15个,职工56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3580万元,比上年增长13.5%;生产资料销售总额580万元,比上年增长7.1%;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350万元,比上年增长5.6%;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2950万元,比上年增长12.5%。
金融
2011年末,篾厂乡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400万元,比上年增长14.2%;人均储蓄2050元;各项贷款余额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6%。
邮政电信业
2011年,篾厂乡邮政业务收入1.2万元,全年电信业务收入20.44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篾厂乡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85人,专任教师2人;小学10所,在校生1124人,专任教师8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538人,专任教师5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7.3%,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教育经费达9900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800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200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78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9%、10.8%、15.14%、-29.61%。
科技事业
2011年末,篾厂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个,各类技术人员12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5人,经营管理人才7人,技能人才30人,农村实用人才75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篾厂乡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189.93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个,建筑面积90平方米,藏书2000册;农家书屋8个,藏书1.5万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3人,占全乡社会从业人员的6%。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篾厂乡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个,其中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8个;病床26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45张,固定资产总值1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人注册护士5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5人、执业(助理)医师0.2人、注册护士0.3人,医疗机构完成诊疗0.6万人次,住院手术480台次,出院病人480人次,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6.7/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63万人,参合率93.84%;孕产妇死亡率2/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3.7‰、2.22‰、1.48‰。
社会保障
2011年,篾厂乡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4户,人数104人,支出25.37万元,比上年增长17.3%;月人均203元,比上年增长16.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03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5.74万元,比上年增长4.7%,社会福利费4.38万元,比上年增长24.6%。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0227人,参保率84.59%。
基础设施
2011年末,篾厂乡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5千米,投递点8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0.03万件,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1万件,征订报纸0.02万份、期刊0.02万册,电信服务网点2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0门,固定电话用户500户,比上年增加6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18%,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移动电话用户2780户,比上年增加51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5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光缆线路总长15千米,互联网端口总数92个,宽带接入用户50户。
交通运输
2011年末,篾厂乡已形成由公路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客运总量2.62万人次,货运总量11.5万吨。客运站1个,客运车30辆,年客运量5.1万人次,货运车20辆,货运总量65万吨,有县乡级公路6条,全长64千米;乡村公路通达率95.4%。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篾厂乡该地曾竹类较多,村民多以编制竹器为生,故名篾厂。
民族风情
篾厂乡苗族妇女擅长刺绣、织布蜡染等手工劳动。苗族妇女服饰花团锦簇、制作精细,是采用银饰最多的民族服饰。苗族民间文学艺术丰富,歌谣、音乐、舞蹈、故事等广为流传,芦笙舞是苗族传统艺术的代表。苗族的节日以“花山节”最为隆重,每年春节都要欢庆3至5天。
篾厂乡壮族擅长刺绣、雕刻等传统手工工艺。其刺绣又称壮锦,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鸟兽、人物、花卉等。壮族节日主要有“二月节”、“三月节”、“六月节”等。
篾厂乡彝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唱歌跳舞是彝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歌有“情歌”、“习俗歌”等,舞蹈有“撒喇舞”、“弦子舞”、“半文鞭”等,至今仍广为流传,彝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
篾厂乡的傣族能歌善舞,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民族民间文化。歌谣有“牧歌”、“十二月歌”、“送行歌”等,舞蹈有“孔雀舞”等。傣族的节日主要有“三月节”、“六月节”、“泼水节”等。
篾厂乡的瑶族主在居住要大丫口村委会,有“以箐为家”的习俗,是篾厂乡民族传统习俗保留最完整的一种少数民族,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服装多为手工缝制,布料都是自织自染的粗布,多为青色和黑色。部分妇女喜好烟、酒。煮饭、煮菜多用吊锅或锣锅,大部分人家不砌灶和用甑子。饭、菜均在锣锅或吊锅里煮,很少炒菜。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草果。瑶族舞蹈以“跳钵”流传最广,节日以“盘王节”最为隆重。
地方特产
篾厂乡名优特农产品有三七、草果、八角、灵香草等。
参考资料
2020篾厂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5 14:4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