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地丁
堇菜科堇菜属植物
白花地丁(Viola patrinii DC. ex Ging. in DC.)是堇菜科堇菜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达20厘米;无地上茎,根状茎短而稍粗,垂直,深褐色或带黑色;叶基生,长圆形、狭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边缘生波状浅圆齿或有时近全缘;叶柄细长;花中等大,白色,带淡紫色脉纹;花梗细弱,通常高出叶片或与叶近等长,无毛或疏生毛;蒴果长约1厘米,无毛;花期5至9月。
形态特征
堇菜科堇菜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达20厘米;无地上茎,根状茎短而稍粗,垂直,长4-10毫米,深褐色或带黑色;根长而较粗,带黑色或深褐色,通常向下直伸或稍横生,常由根状茎的一处发出;叶通常3-5枚或较多,均基生;叶片较薄,长圆形、椭圆形、狭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5-6厘米,宽0.6-2厘米,先端圆钝,基部截形,微心形或宽楔形,下延于叶柄,边缘两侧近平行,边疏生波状浅圆齿或有时近全缘,两面无毛,或沿叶脉上有细短毛;叶柄细长,通常比叶片长2-3倍,长2-12厘米,通常无毛或疏生细短毛,上部具明显的或狭或稍宽的翅;托叶绿色,约2/3与叶柄合生,离生部分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疏生细齿或全缘;花中等大,白色,带淡紫色脉纹;花梗细弱,通常高出叶或与叶近等长,无毛或疏生毛,在中部以下有2枚线形小苞片;片萼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稍尖或微钝,基部具短而钝的附属物(长约1毫米);上方花瓣倒卵形,长约12毫米,基部变狭,侧方花瓣长圆状倒卵形,长约12毫米,里面有细须毛,下方花瓣连距长约13厘米;距短而粗,浅囊状,长与粗均约3毫米或稍短,末端圆;花药长约2毫米,药隔顶部附属物长约1.5毫米,下方2枚雄蕊背部的距短而粗,长约2毫米,粗约0.6毫米;子房狭卵形,无毛,花柱较细,棍棒状,基部稍膝曲,上部略增粗,柱头顶部平坦呈三角形,两侧具较狭的缘边,前方具斜升而明显的短喙,喙端具较细柱头孔;蒴果长约1厘米,无毛;种子卵球形,黄褐色至暗褐色;花果期5至9月。
近种区别
该种与东北堇菜(Viola mandshurica W. Beck.)相似,但花较小,白色,下方花瓣有紫色条纹,距较短而粗呈囊状,下方2枚雄蕊的距短而粗,柱头顶部平坦呈三角形;叶柄较叶片长2-3倍;而后者花较大,呈紫堇色或淡紫色,距较长而粗呈圆筒状,下方2枚雄蕊的距细长,柱头两侧略增厚成薄而直伸的缘边,可以区别。
生长环境
生于沼泽化草甸、草甸、河岸湿地、灌丛及林缘较阴湿地带。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俄罗斯(布里亚特赤塔、伊尔库茨克、哈巴罗夫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千岛群岛、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图瓦、雅库茨克);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甘肃等地,。哥斯达黎加、牙买加有引种种植。
生长习性
白花地丁适应性强,喜光,耐寒。对土质要求不高,喜欢凉爽潮湿、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土壤,可耐受砂岩和石灰岩土壤,但如果pH过高,则会变为黄绿。首选pH值介于6和6.5之间。
繁殖方法
白花地丁一般通过播种繁殖。
最好在秋天的寒冷环境中播种。早春播种时,将种子储存在寒冷的环境中。当幼苗大到足以处理时,将其移入单独的花盆中,并在夏天种植。在秋季或刚开花后进行分株。较大的部分可以直接种植到固定的位置,尽管已经发现,最好将较小的部分种植在温室或冷架的遮荫处,直到它们长得很好。在夏天或来年春天把它们种到田中。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白花地丁全草供药用,味辛、微苦,性寒。有清热解毒,消瘀消肿之效。用于疮毒红肿,淋浊,狂犬咬伤,目赤,咽喉肿痛等;外治疮疖痈肿,用于酒痔,血痔,痔疮生管等。
观赏价值
株型低矮、整齐,花形美丽,花色洁白素丽,是美丽的观叶、观花地被,可作微型盆栽。
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参考资料
白花地丁.植物智.
Viola patrinii.Useful Temperate Plants.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0:2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