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城驿,是
郑州市古代的馆驿,郑州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管城驿是中国古代驿站制度的标本。
唐代鼎盛时,管城驿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唐帝国衰落之后,全国很多的驿站都荒废了,管城驿依然兴盛,可以看出唐代郑州的重要。
长安—
洛阳—
汴州(开封)的大路,是唐代最为重要的官道,馆驿数量密集程度为天下之最,管城驿就是这条帝国大动脉上最为重要的馆驿。
管城驿原设在城内,因驿马、驿车昼夜络绎不断,夜间城门需随时开启,既不方便,又影响城内治安,《
管城新驿记》载:“驿于城中,马日遽不时。 四门牡键,通夕弗禁。 请更于外,遂永便安。” 所以在
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闰三月时,太守杨归厚奏清皇帝批准将管城驿迁到城外,修建管城新驿的工程浩大,“远购名材,旁延世工”,当年八月中旬管城新驿落成,诗人
刘禹锡有幸驻足,挥毫写下了《管城新驿记》,在文中称郑州之雄伟,唤作雄州,并盛赞管城驿,“暨涂宣皙,瓴甓刚滑”,“门衔周道,墙阴行桑”,“周以高墉,乃楼其门”。
中唐之后,正是唐帝国走向没落的时刻,国内不少馆驿纷纷废弃,不少馆驿混乱不堪,而管城驿却更加辉煌。由于郑州的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晚唐时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管城驿也被毁于战火。
经过
五代十国的战乱,中原得到了统一,唐代馆驿为三十里设一驿,宋代则是六十里设一驿,驿站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
北宋王朝定都开封,洛阳作为陪都被称为西京,处于两京之间的
郑州仍然是大宋帝国的交通要地,北宋仍在管城驿原址上修筑了奉宁驿,成为郑州连接东西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
到了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下诏重修管城驿,管城驿丞王敬祖奉朝廷的命令,在郑州治西南,也就是今郑州市西大街口往西,代书胡同一带创建管城驿。后来,这座管城驿又迁移到了州治东面的马号街。明末明思宗崇祯皇帝
朱由检整顿财政,在全国裁减驿站二百余处,但依然保留了管城驿。
到了清代,驿址在郑州城内西街马王庙附近。在
乾隆年间配备驿塘递马一百三十多匹,驿塘扛递等夫一百六十余人.每年经费约需银九千三百余两。
清
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现代邮政开始兴办,全国各地陆续设立邮政局所。清宣统年间,政府采取“裁驿归邮“政策,裁撤各地驿站,到民国初年,管城驿就已不复存在。民国四年,管城驿原址改为工厂。
自秦汉以来,长安——洛阳——汴州(开封)是朝廷控制中原乃至关东地区(即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的交通孔道。尤其是唐代,随着
京杭运河的开凿,南方的粮食和丝绸正是由汴州——郑州运往两京,保证长安和洛阳的物资供应,也维持着帝国在经济上的稳定。中晚唐时,大唐帝王被称为“逐粮天子”,东南经济支撑了唐帝国的命脉,为了解决粮荒问题,皇帝只好在每年
寒食节过后,率领文武百官跑到洛阳去“就食”,直到秋收方才回来,以便给长安减轻压力。而汴州恰恰是东方第一大经济城市,唐朝的命脉在于运河,而运河的咽喉在于汴州。大唐不可无汴州,而郑州正处在两京与汴州的节点上。
严耕望先生在《唐代交通图考》中说:“(郑州)其位置又与长安、洛阳同在一条东西轴线上,顾西东两都之驿道东延至汴州,称为大路驿,为唐代全国交通网之总枢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