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筷子街在今武昌区中华路西端北侧北城角,为明代古巷。明末江西填两湖,从
江西吉水县瓦刹街(也叫筷子街)迁来了一些筷子业工人,他们在武昌城西北择高地沿江筑堤,定居下来。
工商业大城市在许多街巷路名上都能留下行业痕迹。
民以食为天,
筷子是饮食的重要工具,筷子的作坊一定少不了。筷子堤就是这样来的。随后,大批竹排通过武昌关码头以西、衡善堂码头以东的水道,驶进一个湖荡(今武汉市第三机床厂基址),筷子业工人就将竹子泡在湖中,以防干裂,人们就把这湖淌叫做筷子湖。
在筷子堤下,筷子湖畔,筷子业工人用竹木架起吊楼,逐渐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街面很窄的筷子街。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是筷子街最兴旺的时期,有筷子作坊一百多家,生产的筷子色泽鲜艳,坚实耐用,驰誉全国。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交通阻隔,筷子的产销都大受影响。1931年武汉大水,筷子街损失惨重,筷子业工人大都外出谋生或改行,只剩下王天顺等十二家筷子作坊。
重庆筷子街,在小什字,靠近罗汉寺,与新华路基本平行,只是街并不长,只有两三百米吧。从小什字这面进去,可以从五一路那面出来。靠小什字这半截路面宽,可以行汽车;靠五一路那面就成了小巷。街边虽有些店铺之类,但由于不上主干道,相对来说也还清静。
说起筷子街街名的来历,就有点神了。当年重庆城内的大梁子(现新华路)一带还是森林,可以涵养雨水,于是就形成了若干条小溪或水沟。大阳沟是最大的一条,从正阳街流下来,经会仙桥、洪崖洞注入嘉陵江。大梁子靠东北处的悬崖边有一寺庙,名叫长安寺,就在长江索道站后面。长安寺大门对面有一片岩坡,长年流水不断,因而被称为滴水岩。滴水岩的水流下来,在岩脚形成了一片水池,因其处在长安寺之西,有人取其名曰“西湖池”。有水可用,那西湖池附近就逐渐形成了街巷。据说,人们在那西湖池边吃饭,有人不小心将筷子掉进了那池水中,竟然一下子就沉到了池底。故意把筷子丢进去,也一样会沉入池底。筷子是用竹木做的,应该能浮起来啊。同样的筷子丢进其他的水池,也都会浮起来,这西湖池好神奇。于是,人们就把这条小街取名为筷子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