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明初外交家
李思聪故乡。初名叫“桃源村”,此地生细竹(筱竹),后改称为“筱塘村”。别称“小塘村”。隶属于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
和平镇。位于北纬25°59′27′′、东经112°34′37″,
桂阳泗洲山南麓。
历史人物
明初杰出外交家外交家、诗人
李思聪,字仲谋,号石林,公元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出生于筱塘村。公元1398年(明洪武二十九年)殁,葬于筱塘村,墓基尚存。《
明史》(卷97、卷314、卷315)以及《明实录》均有相关记载。
据记载,李思聪从小“好学能文,一字不忘”。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乡试中举,选入南京国子监深造;第二年,即中
进士,被选授入行人司。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缅甸国宣慰使卜剌浪向中国当朝告急,“
百夷入侵其境,皇赋无法朝贡”。
朱元璋拟从行人司和礼部中遴选合适人选,出使缅国和百夷,以消弥战祸。行人司的首领杨大用“验所学,查所行”,举荐了李思聪和钱古训。于是,李思聪与钱古训奉诏出使缅甸,京都大吏纷纷赋诗饯行。时在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在《廖李宗谱》中保存了李思聪出使缅甸时,京都同僚的赠诗。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跋涉,李思聪等终于到达缅甸,传达了大明皇帝的御旨。后又来到百夷部落,恰遇刀干猛反叛百夷首领思伦发。李思聪等苦心劝导刀干猛,又亲到前线舌战群敌,叛将刀干猛被说服。李思聪等在百夷获得广泛的尊崇。百夷首领思伦发欲挟使者以令百夷,就向思聪等人赠送大象、宝马、金玉等贵重物品,欲李思聪等强留在百夷。思聪一无所取,作诗以答:“……莫怪儒臣重返璧,天朝所宝只贤才”。并说:“宜送使者还朝,自此不为侵扰,斯可以明忠君之心。”思伦发闻言大喜,召集境内长老,设宴为思聪等饯行,并亲自率兵护送其至怒江边。
李思聪等还朝后,向皇帝奏明劝诫百夷、息兵安境一事;并把将沿途所见写成
《百夷传》上奏朝廷。朱元璋大喜,特旨嘉奖,“赐衣一袭,擢江西布政司右参政,食二品俸。”
李思聪天性慈孝,事国尽忠。其使缅诗作《梦亲》诗云:“家书远难达,天高雁到稀。如何秋夜梦,忽至慈亲闱。慈亲携杖立,鬓发浑如丝。诸儿环侍侧,拭目看吟诗。欲同游故园,徘徊步行迟。觉来向天际,热泪潸然垂。痛遏怀归心,专勤靡监思。愿言毕王事,承颜应有期。”
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腊月,李思聪亲自主持首修桂阳《廖李氏宗谱》。在《始纂廖李氏族谱序》中,思聪教育后世族人要遵循孟子“亲亲而仁民”的教诲,推己及亲,推亲及人,和睦共处。
自然环境
筱塘村处于南岭北麓,气候温和,气温在-2~32℃之间。筱塘村四周,多植林木;村之前后,溪水环绕,环境幽静。当地村民有首顺口溜:“筱塘筱塘,像位姑娘,娇容美貌,四处躲藏,想看全貌,难上加难。”
古迹
村中有一条穿村而过古石板驿道,石板路东高西低。古人根据这种地势在石板路底下设置了暗沟(排水沟)。石板路两边是上百座明清时期的老屋,其中一幢老屋墙砖上清楚地刻有“万历十一年七世”的字样。这些老屋门头上多是双龙戏珠或者狮子滚绣球的石刻,门槛上是优雅的几何图案,门头还有镂空的鲤鱼跃龙门的图案,柱基石的雕刻则多是麒麟等瑞兽。老屋大厅两侧的木雕内容丰富、精美,有龙凤呈祥、鸭戏荷塘等等。一幢叫“登龙第”老屋的窗花,很引人注目。此窗花由鹿、鹊、猴、菊、兰、桃、寿、福等多种中国元素造型,组成了整个窗格棱,其刀法细腻、各具形态,美不胜收。此外,筱塘村还有古井、坳峰亭、古宗祠、古樟、水口庵等古迹。
古井:宗祠旁有一古井,原供全村村民饮水之用。现作古迹保存完好。
坳峰亭与凹头桥:村后有亭,称“鹿虎坳古亭”,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不远处的小溪上有一座古桥,桥上也有一座古亭,桥叫凹头桥。桥上有亭,称“凹头桥亭”。
宗祠:位于村庄的中心,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其门头上写着“进士堂”,是为了纪念
李思聪而建造的。据村中老人讲,这座宗祠的后堂上曾悬挂有
朱元璋御赐的“进士及第”金匾。如今,金匾已不知所踪。宗祠内有古戏台一座;宗祠旁有焚字炉(惜字塔)一座(1813年立)。
古樟:村前、村后各有一棵千年古樟,生机勃勃。
佛庵:村外有一座古佛庵,名“水口庵”。据村中老人口述,上世纪五十年代,庵内住尼僧三人,为民逐邪治病,教化一方,颇得民心。“
文化大革命”期间,尼僧被遣,佛庵遭受极大破坏。2019年,水口庵被揭底重修,现已焕然一新。
原籍考证
据<廖李宗谱>记载,筱塘村的先祖李仁昭公,系自江西新余县振藻乡迁入而来。公元1310年(元至大三年),李仁昭丧父,随其岳父廖氏先祖廖达先,由江西新余县迁至桂北的夏塘村。不久,复迁至桃源村(筱塘村)。江西新余县,古称“新喻”。根据《新喻县志》,古代的”新喻“确实有”振藻乡“,其地理位置相当于江西省新余市喻水区。不过,具体地点,有待考证。
迁至筱塘村后,廖、李姓便在此地繁衍。据载,廖达先幼子夭折,没有子嗣;女婿李仁昭却生有云从、云翔二子。为传承廖氏,李仁昭就立长子云从作为岳父之孙,改姓廖。后,李(廖)云从连生了五个儿子。
可是弟弟李云翔,却年没有子嗣。于是,云从又将其次子廖均庆,过继给李云翔做儿子,改姓李(均庆)。李均庆先后生下五个贤达之子,人称“燕山五桂”。其次子就是李思聪。后来,李云翔再娶,连生三子。于是,云从再由廖氏改成李氏。至此,廖、李两姓人才兴旺。据不完全统计,至本世纪,两姓散居于几十个村落,人口数万。尽管如此,廖李两姓始终坚持合修宗谱。这体现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情怀。
受益于其祖上遗泽,廖、李两姓此后科甲相继。李仁昭次子李云翔以举人任桂阳府教授,其孙廖瑞庆、曾孙廖思真为均明朝御医。洪武进士李思聪,使缅安邦,官至江西省布政司右参政。廖李两族不出数代,人才辈出,前后辉映,即成桂北望族。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