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武陵田太守》是唐代诗人
王昌龄写的一首
五言绝句。开头两句,写了诗人自己的志向和对朋友的情谊,后两句则用大梁客和信陵君的典故,进一步把朋友间的友谊具体化。这个典故的运用,贴切自然,令人遐想,省却了诗人许多笔墨。
作品原文
答武陵田太守⑴
仗剑⑵行千里,微躯⑶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⑷,不负信陵恩⑸。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武陵:唐代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答武陵田太守》也作《答武陵太守》《留别武陵田太守》。
⑵仗剑:带剑、持剑。
⑶微躯:微贱的身躯,乃谦称,此时王昌龄身在贬谪之中,所以这么说。
⑷大梁客:指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侯赢。大梁是战国时魏国都城,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史记・魏公子列传》:“魏有隐士曰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粱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因谓公子日:‘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赢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夷门是大梁城东门,魏公子就是信陵君。此处作者以大梁客侯赢自喻。
⑸信陵:指信陵君魏无忌,战国时魏王的弟弟,以礼贤下士出名,史载他有食客三千人。信陵恩,指的是信陵君的恩德。侯赢在七十岁时任大梁城东门的守门小吏,信陵君不在意他地位卑微,在交往中把他视为上宾,对他极为尊重。公元前257年,秦围赵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请救于魏。魏王命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中途却停兵不前。信陵君依侯赢计,通过魏王宠姬,窃得兵符去见晋鄙,杀晋鄙,夺权代将,打胜了一场抗秦救赵的战争。而侯赢自感对魏王不忠,自刎而死。
白话译文
携带宝剑行走千里,微贱的我冒昧地说一句话:曾经像信陵君的门客那样得到您的礼遇,今后一定不忘知遇之恩。
创作背景
王昌龄在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贬岭南,次年北归,出任江宁县(今属江苏南京)丞。天宝六年(747年)因“不护细行”,不久又由江宁县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诗人从江宁至龙标,溯江而上经洞庭湖至武陵,然后沿沅江至龙标。
当他到达武陵郡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于心情特别不好的时候,受到了田太守的热情招待。在武陵盘桓了多日,于天宝九年(750年)冬到天宝十年(751年)春,写了《答武陵田太守》《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
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题》《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留别武陵袁丞》等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诗的起句气势不凡,给全诗笼罩上一重豪放雄奇的色调。次句一抑,三、四句复振起,使末句的誓言更加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前两句交代了写作时间。大意是说我带上佩剑即将踏上征途作千里之行了,请允许我这个卑微的人,在临别时,冒昧地与您说上一句话。“仗剑”,手持宝剑,这里指佩带着剑。“微躯”,身份卑微,自谦之辞。“敢”,自言冒昧之辞。首句突兀。在不经意中表现了诗人讲义气,重友情的性格特征。
后两句借用典故,说明自己一定会知恩必报。这里作者以大梁客侯赢自比,而以信陵君比武陵田太守,表达自己会像侯赢一样,对方如果遇到急难,自己一定伸出援手,甚至甘愿献出生命,以偿过去交往中对方善待自己的知遇之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知恩图报的思想,这首诗将报恩思想表现得非常透彻,而成功地运用历史典故起了关键的作用。它一方面表明知恩图报的思想源远流长,另一方面也恰到好处地赞扬了热情接待他的田太守,向田太守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全诗写得意气纵横,慷慨豪迈,诗人用世报效之志跃然纸上。期盼伯乐,渴求用世,故盛唐诗人对战国时期重贤养士之风极为神往,如信陵君、侯赢这类生死知己的遇合故事,最能让他们唏嘘感慨。
名家点评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侠气,淋漓感慨。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敬夫云:故作郑重。
清·
贺裳《
载酒园诗话》:与张说“握手与君别,歧路赠一言。曹卿礼公子,楚媪馈王孙。倏尔生六翮,翻飞戾九门。常怀客鸟意,会答主人恩”同法,束八句之意为两句,尤觉高浑。且张援引古人,借作虚势,此即据为实事;张犹不能不待六翮之生.此则有士为知己死,随时可以报效。不惟法老,胆识俱高一层。
明·唐汝询《
唐诗解》:少伯客武陵为太守所厚,故言虽行千里,犹愿一言,感太守之恩决不相负耳。
明·周颞《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不远千里,轻身一言,以受恩深处不敢有负耳。(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明·蒋一葵《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有侠气。(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明·黄家鼎:感恩知己誓生死无负,吾辈何可无此肝胆。(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0年一约756年),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于开元十五年(727年)中进士,曾任汜水尉、校书郎,后被贬为江宁丞,最后再次被贬为龙标尉,所以王昌龄也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更有人称其为王龙标。王昌龄的籍贯,一直有京兆和太原两种说法。《旧唐书》认为王昌龄应该是京兆(唐朝的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原因是王昌龄曾在《别李浦之京》这首诗中说过:“故园今在霸陵西”,再加上又有诗作《霸上闲居》。但是唐代有许多山西籍贯的诗人因为洛阳和长安为当时的文化中心,所以多在洛阳与长安游览,有的甚至居住在京城,所以不能就因为这样便认定王昌龄为京城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河岳英灵集》则认为王昌龄是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籍贯在太原。安史之乱时归乡里,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有《王昌龄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