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吕梁仲屯田》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排律。这是一首现实主义诗篇,前半部分主要用赋体,后半部分叙事兼抒情。全诗一韵到底,
感情一贯直下,忧民之所忧,喜民主所喜,与百姓
休戚与共,体现了一个正直
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3】悬水村:
苏轼自注为
吕梁地名。《
庄子·达生篇》:“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悬水村当以此得名。
【4】“居民”二句:写
徐州的萧条冷落。只有麋鹿等野兽出没,而没有鸡猪等家禽家畜。
【11】
王尊:
汉元帝时人,为东郡(今山西濮阳)太守时,黄河泛滥,水浸瓠子河堤,老百姓都逃难去了,王尊独宿堤上,愿以身填堤。这里诗人以王尊自比。
【18】
宣房:也作“宣防”。汉武帝时,河决
瓠子,汉武帝便在瓠子堤上筑宫防守,叫宣防。这里指防洪设施。
【19】故道:指
泗水的旧河道。 堙灭:指被泥沙淤塞。 疮痍,指受洪水灾害的惨景。
这首诗作于1077年(熙宁十年)十月。苏轼到
徐州还不到三个月,就是这年的七月十七日,黄河在
澶州(治所在今河南清风西)的曹村决口,河水淹没了45个州县,30万顷良田。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到达徐州城下,直到十月十一日,洪水才退回黄河故道。
这首诗实地记录了这场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在洪水肆虐时,诗人身先士卒,率领官兵死守。洪水退后,诗人欢欣鼓舞,积极抗灾自救,并表示明年要高筑城堤,将来老百姓就不再受水患的困扰了。诗中表现了对百姓命运的关怀和将来一定战胜洪水的信心。
诗人从洪水过后的萧条落笔,首先描绘了仲伯达驻守的悬水村。冷落荒凉的街面上没了家禽牲畜,灾民们几乎与麋鹿杂处。接着追述洪水肆虐的经过,浊浪滔天,呼啸而来,转眼间包围了村庄,席卷了里巷,灾民们纷纷逃难,只有仲伯达像西汉的
王尊那样不畏险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直到秋去冬来,洪水退却,表现了无私无畏,恪尽职守的高尚品德。然后写相聚后的欣慰,由于在惊涛骇浪中搏斗了两个多月,二人相见后还仿佛在梦中,大有死里逃生之慨。因此摆酒设宴,尽情放饮,通宵达旦。然而,他们放怀行乐也不过是宽慰和松弛一下惊骇的心情。他们为官处世的理智不仅没有被洪水吞没,反而更清醒了,为了避免来年的洪水给人们造成灾难,他们还要加倍努力,率先进行水利设施建设,疏通道,筑堤防,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使丰谷满田,表达了一种高昂进取的思想境界。可见,诗人并没有因为贬迁而消沉。他在地方任职期间,一直关心人民疾苦,不仅在徐州率领军民抗洪救灾,保全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后来在杭州也曾积极组织人力物力,疏浚西湖,葑泥筑堤,被后人称为“
苏公堤”。因此,这首诗也是他从政为民的真实写照。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出身比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与其父洵,弟辙都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合称
三苏。具有多方面才能,诗词、散文、书画都有卓越成就,又是书法家,擅长行楷,取法颜、扬、上溯晋代诸家,能自创新意,世称苏体。传世书迹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