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吕梁仲屯田
北宋苏轼所作七言排律
《答吕梁仲屯田》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排律。这是一首现实主义诗篇,前半部分主要用赋体,后半部分叙事兼抒情。全诗一韵到底,感情一贯直下,忧民之所忧,喜民主所喜,与百姓休戚与共,体现了一个正直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作品原文
答吕梁仲屯田【1】
乱山合沓围彭门【2】,官居独在悬水村。【3】
居民萧条杂麋鹿,小市冷落无鸡豚。【4】
黄河西来初不觉,但讶清泗流奔浑。【5】
夜闻沙岸鸣瓮盎,【6】晓看雪浪浮鹏鲲。【7】
吕梁自古喉吻地【8】,万顷一抹何由吞。【9】
坐观入市卷闾井【10】,吏民走尽余王尊。【11】
计穷路断欲安适【12】,吟诗破屋愁鸢蹲。【13】
岁寒霜重水归壑【14】,但见屋瓦留沙痕。
入城相对如梦寐,我亦仅免为鱼鼋。【15】
旋呼歌舞杂诙笑,不惜饮釂空瓶盆。【16】
念君官舍冰雪冷,新诗美酒聊相温。
人生如寄何不乐,任使绛蜡烧黄昏。【17】
宜房未筑淮泗满【18】,故道堙灭疮痍存。【19】
明年劳苦应更甚,我当畚锸先鲸髡。【20】
付君万指伐顽石【21】,千锤雷动苍山根。
高城如铁洪口决【22】,谈笑却扫看崩奔。【23】
农夫掉臂免狼顾【24】,秋谷布野如云屯。
还须更置软脚酒【25】,为君击鼓行金樽
词语注释
【1】仲屯田:即仲伯达。 屯田,即屯田员外郎
【2】合沓:聚合。 彭门:指徐州。
【3】悬水村:苏轼自注为吕梁地名。《庄子·达生篇》:“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悬水村当以此得名。
【4】“居民”二句:写徐州的萧条冷落。只有麋鹿等野兽出没,而没有鸡猪等家禽家畜。
【5】讶:惊讶。泗:水名。源于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古泗水南流至徐州注人淮河。“清泗奔流浑”.是说清澈的泗水因黄河水的注人变得浑浊了。
【6】鸣瓮盎:形容洪水发出的低沉声音。 瓮、盎:均为口小腹大的陶器,扣之声音低沉。
【7】“晓看”句:是说拂晓时徐州城外洪水一片,大鱼在水中穿梭游动。鲲鹏:这里指大鱼。
【8】喉吻地:即咽喉要道,《水经》:“吕梁乃自古黄河喉襟唇吻之地。”
【9】万顷:形容汪洋的洪水。 吞:容纳。
【10】“坐观”句:说眼看着洪水进入城里。淹了街巷和肆坊。
【11】王尊汉元帝时人,为东郡(今山西濮阳)太守时,黄河泛滥,水浸瓠子河堤,老百姓都逃难去了,王尊独宿堤上,愿以身填堤。这里诗人以王尊自比。
【12】穷:尽。 安适:到哪里去。
【13】鸢蹲:家老鹰那样蹲着。鸢,老鹰。
【14】水归壑:指洪水退了。
【15】鼋:鳖。
【16】酽:喝干杯中酒。
【17】绛蜡:红蜡。 烧黄昏:指到黄昏时点燃蜡烛。
【18】宣房:也作“宣防”。汉武帝时,河决瓠子,汉武帝便在瓠子堤上筑宫防守,叫宣防。这里指防洪设施。
【19】故道:指泗水的旧河道。 堙灭:指被泥沙淤塞。 疮痍,指受洪水灾害的惨景。
【20】:盛土的工具。 :挖土的工具。这里指参加整治河道的劳动。
黥髡:古代的两种刑罚。黥,在面上刺字。 髡,剃去头发。黥、髡这样的刑余之人都安服苫役。这里代指苦役。
【21】君:指仲伯达。 万指:千人。每人十指,千人则万指。 顽石:坚硬的石头。
【22】洪口决:堤坝坚固,水流畅通。
【23】却扫:不扫地迎客,形容很随便的样子。
【24】掉臂:挥手而去,形容自由自在的样子。 狼顾:狼在待定时总回头看。这里指有后顾之忧。
【25】软脚:用宴席慰劳出远征而回归的人。
【26】金樽:精美的酒器。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077年(熙宁十年)十月。苏轼到徐州还不到三个月,就是这年的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州(治所在今河南清风西)的曹村决口,河水淹没了45个州县,30万顷良田。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到达徐州城下,直到十月十一日,洪水才退回黄河故道。
作品鉴赏
这首诗实地记录了这场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在洪水肆虐时,诗人身先士卒,率领官兵死守。洪水退后,诗人欢欣鼓舞,积极抗灾自救,并表示明年要高筑城堤,将来老百姓就不再受水患的困扰了。诗中表现了对百姓命运的关怀和将来一定战胜洪水的信心。
诗人从洪水过后的萧条落笔,首先描绘了仲伯达驻守的悬水村。冷落荒凉的街面上没了家禽牲畜,灾民们几乎与麋鹿杂处。接着追述洪水肆虐的经过,浊浪滔天,呼啸而来,转眼间包围了村庄,席卷了里巷,灾民们纷纷逃难,只有仲伯达像西汉的王尊那样不畏险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直到秋去冬来,洪水退却,表现了无私无畏,恪尽职守的高尚品德。然后写相聚后的欣慰,由于在惊涛骇浪中搏斗了两个多月,二人相见后还仿佛在梦中,大有死里逃生之慨。因此摆酒设宴,尽情放饮,通宵达旦。然而,他们放怀行乐也不过是宽慰和松弛一下惊骇的心情。他们为官处世的理智不仅没有被洪水吞没,反而更清醒了,为了避免来年的洪水给人们造成灾难,他们还要加倍努力,率先进行水利设施建设,疏通道,筑堤防,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使丰谷满田,表达了一种高昂进取的思想境界。可见,诗人并没有因为贬迁而消沉。他在地方任职期间,一直关心人民疾苦,不仅在徐州率领军民抗洪救灾,保全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后来在杭州也曾积极组织人力物力,疏浚西湖,葑泥筑堤,被后人称为“苏公堤”。因此,这首诗也是他从政为民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出身比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与其父洵,弟辙都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合称三苏。具有多方面才能,诗词、散文、书画都有卓越成就,又是书法家,擅长行楷,取法颜、扬、上溯晋代诸家,能自创新意,世称苏体。传世书迹多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2 19:23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