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傅咸》是西晋诗人
郭泰机创作的一首
五言诗。这首诗作者以织机下的寒女自喻,表明贫寒之士虽有才能,却难有施展的机会,有待贵显者的推荐;而贵显者却借口推诿,全不关心贫士的苦辛。
据
李善注引《傅咸集》中傅咸曾写过一首《赠郭泰机诗》,其诗小序说:“河南郭泰机,寒素后门之士。不知余无能为益,以见激切可施用之才,而况沉沦不能自拔于世。余虽心知之,而未如之何。此屈非复文辞所了,故直戏以答其诗云。”傅玄的这首诗今不传,只留下了“素丝岂不洁,寒女难为容”和“贫寒犹手拙,机杼安知工”此四句。从小序和这四句诗来看,傅成有同情作者郭泰机的心理,但难说他真有体贴郭泰机的感情,作者郭泰机因此就写了这首《答傅咸》的诗,予以回赠。
首句“皎皎自素丝,织为寒女衣。”郭泰机在这里以寒女自喻,寒女就是贫家女,这个比喻很切合郭泰机的出身、地位。以素丝比喻寒女的品德高洁。作者在这里表明,自己虽然地位、出身都很微贱,但却不是那种蝇营狗苟的些小之辈。这一表白用意颇深。因为在晋代,实行九品中正制,很讲究门第出身。只要门第高贵,自然可以做官;若是门第不高,出身寒微,那么,出仕的唯一希望就是要赢得品德高尚的名声。晋初还是比较注意以德才取人的。司马炎曾下诏山涛说:“用人唯才,不遗疏远卑贱,天下便化矣。”(《晋书》)郭泰机的表白就是要力图打通寒族做官的这唯一的一条希望之路。当时寒族做官,不仅要有“德”,还要有“才”,所以,作者在第二联就一方面张扬自己的“才”,一方面点出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艰难窘境:“寒女虽妙巧,不得秉机杼。”寒女虽然心灵手巧,可以织布裁衣,但却不能执掌机杼,一身的本领无处施展。这两句把作者的内心衷曲表达得十分巧妙而又充分。接着,作者宕开一笔,从时令着眼,亦即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自己的心境和处境:“天寒知运速,况复雁南飞。”叶落草枯,雁阵南翔,这是自然界的秋天,也是作者心中的秋天。它反映出作者心境和处境的凄凉。这两句不仅渲染了一种秋风落叶的凄凉气氛,也是为下面两句诗作铺垫的。“衣工秉刀尺,弃我忽若遗。”天气已经很净了,可是那些执掌刀尺的衣工,却根本不想着我现在衣衫单薄而给我制做一件御寒的衣服,使我独自承受着风霜之苦。从这两句诗里,清晰地感知到作者的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和极不得意的痛苦心情。作者在下一联写道:“人不取诸身,世士焉所希?”唐人李善的注说:“言人皆不能恕已及物,取之于身,故世间之士,安可冀其相荐乎?”分析得颇剀切中肯。那些身处高位的人,很难设身处地地替一个出身寒微的白丁着想,作者认为,这是自己仕途不达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情绪激动起来,痛彻肺腑地喊出了最后两句:“况复已朝餐,曷由知我饥。”你们这些达官贵人,吃得酒足饭饱,哪知我这饿汉饥肠辘辘的难捱滋味。这两句诗既表达了作者无官的困窘,又表达了求官的急迫。虽然言辞朴拙,甚或鄙俚,但其传达出的信息量却是很充分的。作为干谒诗,以这两句作结也是恰到好处的,它能够引起被干谒者的足够注意和同情。
这首诗通体用喻,设喻巧妙贴切;逻辑也较为严密。首尾贯若连珠;感情的引发也很有层次,而且愈来愈强烈。开头,作者还是在款款设喻,表达自己无官的困境,到最后,作者竞激劝得要振臂而呼了。从傅咸的答诗和诗序来看,郭泰机的这一次干谒,似乎并没有达到求官的目的,只是为后代留下了一首韵味悠深的诗作。
明代
孙鑛《文选集评》:意态绝妙,但“织为”二字未安。既有衣矣,复何论机杼刀尺耶。
明代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望援之情,写意刻至,晋人便有此种惨淡经营者。然其音调高古,郊、岛用意,不能过之,而属辞古近,相去霄壤何啻。佳句在每句一转。
清代
沈德潜《古诗源》:通体喻言,讽傅之不能荐己也。又云:老杜《白丝行》本此。
郭泰机(约239年—294年),西晋诗人。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市西郊涧水东岸)人。出身寒门,有才气,能诗。沉沦不能自拔于世。尝用诗干谒傅咸,求其荐引,咸有诗赠答。有《答傅咸》一诗,今尚存《文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