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电点沉淀法是利用
蛋白质在等电点时
溶解度最低而各种蛋白质又具有不同等电点的特点进行分离的方法。
在
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以
两性离子形式存在,其分子
净电荷为零(即正负电荷相等),此时蛋白质分子颗粒在溶液中因没有相同电荷的相互排斥,分子相互之间的
作用力减弱,其颗粒极易碰撞、凝聚而产生沉淀,所以蛋白质在等电点时,其
溶解度最小,最易形成
沉淀物。等电点时的许多
物理性质如黏度、
膨胀性、
渗透压等都变小,从而有利于
悬浮液的过滤。
1.不同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
等电点。在
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分离要求,除去目的产物之外的杂蛋白;若目的产物也是蛋白质,且等电点较高时,可先除去低于等电点的杂蛋白,如
细胞色素C的等电点为10.7,在细胞色素C的提取纯化过程中,调pH=6.0除去酸性蛋白,调pH=7.5~8.0,除去碱性蛋白。
2.同一种蛋白质在不同条件下,等电点不同。在
盐溶液中,蛋白质若结合较多的
阳离子,则等电点的pH值升高;因为结合阳离子后,
正电荷相对增多,只有pH值升高才能达到等电点状态,如
胰岛素在水溶液中的等电点为5.3,在含一定浓
锌盐的水—
丙酮溶液中的等电点为6;如果改变锌盐的浓度,等电点也会改变。蛋白质若结合较多的
阴离子(如C1-、SO42-等),则等电点移向较低的pH值,因为
负电荷相对增多了,只有降低pH值才能达到等电点状态。
3.目的药物成分对pH值的要求。生产中应尽可能避免直接用
强酸或强碱调节pH值,以免局部过酸或过碱,而引起目的药物成分蛋白或酶的
变性。另外,调节pH值所用的酸或碱应与原溶液中的盐或即将加入的盐相适应,如溶液中含
硫酸铵时,可用硫酸或
氨水调pH值,如原溶液中含有
氯化钠时,可用
盐酸或
氢氧化钠调pH值。总之,应以尽量不增加
新物质为原则。
4.由于各种蛋白质在等电点时,仍存在一定的
溶解度,使沉淀不完全,而多数
蛋白质的等电点又都十分接近,因此当单独使用等点电
沉淀法效果不理想时,可以考虑采用几种方法结合来实现沉淀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