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纵队》是美国作家
海明威创作的剧本,首次出版于1938年。
内容简介
《第五纵队》是个三幕剧,描写西班牙内战期间马德里的共和政府遭到佛朗哥叛军的包围。美国人菲利普·罗林斯和德国人麦克斯受共和政府保卫局的派遣,勇敢地潜入叛军的侦察所,抓捕了一个重要犯人,后来却让他逃跑了,随后抓到许多第五纵队成员。在严厉的拷问下,他们交待了同伙,使其他三百人被捕。罗林斯和他的助手麦克斯最后粉碎了叛军在马德里市内第五纵队的间谍网。
创作背景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海明威为了支援反法西斯的西班牙共和政府军队的浴血奋战,在美国筹措了四万多美元,购买了救护车和医疗器械,亲自押运到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随后以北美报业联盟的战地记者身份到前线采访,向全世界报导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给西班牙的弗朗哥叛军撑腰的真相。1937年初,他回到被叛军围攻的马德里,出入各大旅馆,广泛接触政府军的官员、战士、和各界进步人士。《第五纵队》就是作者在叛军狂轰滥炸的围城中写的,那时马德里正是弗朗哥叛军的四路纵队进攻的最终目标,在马德里城内暗藏的破坏分子不断地搞破坏活动,对马德里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被称作是叛军的第五纵队,而剧本《第五纵队》则是将粉碎敌人第五纵队的一次英勇斗争作了戏剧性的再现。
人物介绍
菲利普·罗林斯
在戏剧《第五纵队》中,男主角菲利普·罗林斯实际上是一位美国人,并不是西班牙人,只是秉着人道主义的精神来到西班牙战场协助西班牙人民进行反法西斯的斗争。诚然,在西班牙内战面前,一位外国人同一位西班牙人对这场战争的感受不会相同,西班牙人看到家园被毁,亲人、同胞失去生命,心情无疑是低沉、无奈、愤怒的、在战争时期,食品供应也很难充足。“你整天排队购买供晚餐的食品,有时候你还没到店门食品己经卖光了、有时候一颗炮弹掉在队伍附近而人们在家里等啊等啊,结果没人带回来任何供晚餐的食品。”
而罗林斯作为一名美国记者,他当然也憎恨法西斯分子,但是他的憎恨却远不如西班牙当地人对法西斯憎恨得深刻、有基础。这里不是他的家园,这里没有他的亲人,他也不缺乏食物,往往还能把他多余的食物给因家里人口众多总是来向他乞食的佛罗里达旅馆经理。他远不像当地民众生活地那样艰难。
陶乐赛·勃里琪丝
出身于美国贵族女学校的新闻记者,她抱着游戏人生的态度,到西班牙来采访战地新闻。
麦克斯
国际反法西斯的斗士,曾经在德国法西斯统治下受尽酷刑。他现在是西班牙共和政府军方面的问谍,出入于弗朗哥叛军的后方及前线。
安托尼奥
西班牙共和政府保卫局总部的领导人,麦克斯与菲利普的上级。
安妮
妲摩尔人,妓女。但是个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拥护者。
经理
马德里佛罗里达旅馆的经理。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对战争的谴责
在和平年代,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哪个人可以随便剥夺另一个人生存的权力。但在战争硝烟弥漫的时候,极易形成一种无序的伦理环境,特别是在非正义的一方暂时取胜的情况下,他们根木就不会考虑什么伦理道德,更多地是享受战争胜利带来的特权,拼命放纵自己的欲望,为所欲为。人性中恶的一面得到集中体现。
战争成了“杀人无罪的最好借口,不法分子根本不会用人性中的人性因子控制兽性因子来保证自己的行为合乎法律、伦理规范、在戏剧中,一个可怜虫因为拿着喷枪喷射每一个人,他没有一点儿恶意,但是有人生气了,就把他毙了。那些非法分子就是这样,杀死一个人,完全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在残酷的战争面前,百姓的生命如楼蚁一般,太卑微。看到电工无端被杀,剧中陶乐赛问彼特拉“你是说他们开枪杀人,连被杀的人是谁也不弄清楚的吗?”同样地,法西斯官员采取“宁杀千人,不使一人漏网”的政策即使危及到自己士兵的生命,他们实际上也是无所谓的、“炮弹不会落在萨拉曼卡区,不会吗?我们的人几乎都在那边啊,有几颗会落在那边。”战争中下层士兵的生命一样不值钱,战争的虚伪性昭然若揭。总之,战争使太多无辜的人丧失了生命。
艺术特色
口语化
海明威的文笔有着一种特殊的风格,便是口语化。在他的小说里就是用这些看来极为平淡的口语里,深刻地描划了故事的氛围和人物的性格,在《第五纵队》里也是如此,看来故事是简单的,但人物的性格的起伏变化却从口语里明确地显示出来。
女性形象
剧本着重描写了菲利普与一位美国中产阶级的女儿多萝西的恋情,多萝西空虚、无能且爱慕虚荣。最后菲利普为了他的政治信念而放弃了她,选择了一位轻佻的摩尔女人。序言中海明威说到多萝西的名字“曾经使人恋旧”。从多萝西的人物塑造来看,显而易见,在《第五纵队》中海明威已经开始用富有但欲壑难填的美国女性来象征敌对阶级。
作品评价
《纽约先锋论坛》:《第五纵队》很难说是一部伟大的剧作。它是海明威一个有趣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文物,它告诉我们更多的他写的关于西班牙的东西。其中渗入了一点西班牙的饥饿和英雄主义、一点背叛行为和现实政治缓慢的痛苦,但除了这个牺牲的背景意外,有个海明威的老英雄,聪明、生病、还有个海明威的老女英雄,她的心在马利诺防线后面,虽然这个姑娘来自瓦斯扎。
美国诗人、批评家
马尔科姆·考利《新共和》:剧中有太多的混乱,由于缺乏准确的时间观,有些场景效果不好。剧作家在安排人物进出门时缺乏高潮的表现技巧。但这个剧本读起来像是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之一,那就是说它读起来很不错。情节往前跳跃,对话有时生硬,有时有趣得令人沉闷。次要人物描写逼真,特别是麦克斯,心肠很软的秘密间谍,他曾被折磨得脸部可怕地变形。
美国左翼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国家》:《第五纵队》剧本太差了。
演出情况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好莱坞的编剧本杰明·格拉泽首次它改编为舞台剧,海明威不太满意,提了些修改意见,但格拉泽仍按自的意图撰写。由李.·斯特拉斯堡担任导演,主要演员是李·柯伯和弗索特·托恩。纽约戏剧工会支持演出。1940年3月在纽约阿尔温剧院开幕,至5月18日结束,共演出87场。
1959年12月,《第五纵队》首次上演后的二十年,海明威的忘年交A·E·霍茨纳又将它改编为舞台剧,1990年10月19日由圣路易斯德华盛顿大学表演艺术系第一次演出。这是第二次改编。
1959年秋天至1960年春天,A.E.霍茨纳将《第五纵队》改编为电视剧,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布伊克·艾列克特拉剧场演出。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
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
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 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
有钱人和没钱人》。
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丧钟为谁而鸣》(1940)。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
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
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