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第二次卫生革命,就是卫生工作的主攻方向由控制传染病延伸到向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宣战。美国保健福利部推荐6项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1)不吸烟;(2)少饮酒;(3)合理膳食;(4)适量运动;(5)定期健康检查;(6)遵守交通规则。
疾病谱的根本改变向卫生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美国保健福利部1979年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报告——《健康的人民》。划时代地提出了进行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的口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的经济条件普遍改善,加之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以及第一次卫生革命的成功,使人口死亡率特别是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促进了人类长寿和人口数量的激增。许多国家的人口统计“金字塔”都在逐渐变形,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日趋增大,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超过了7%,从而进入“老年型社会”行列。
随着现代社会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大量人口集中于现代化的大城市,原有的大批农业村镇变成了工业化城市,使生活空间十分拥挤,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娱乐等公共设施和事业发展远远跟不上需求,导致了许多新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
现代工业化、都市化带来的人口集中,居住和交通拥挤,生活紧张、忙碌,社会关系复杂多变,导致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这时,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传染病逐步转变为非传染性疾病。据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1992年全球60%的死亡原因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造成的,其中发达国家占70%-80%,发展中国家占40%-50%。在发达国家,心脏病、
脑血管病及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
1992年,国际心脏保健会议提出的维多利亚心脏保健宣言指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和限制饮酒、心理平衡是健康的四大基石,对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了高度概括。美国经过30年的努力,使
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50%,其中2/3是通过改善行为与生活方式而取得的。风起云涌的第二次卫生革命,使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可喜成绩。